训练目标
孩子在有人故意干扰的情况下依然能独立完成一项活动,例如画画、读儿歌、做算术、唱歌、走直线等。
条件
一位或两位家长在一旁使用各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干扰,要动作灵活,且不断变换方式。
原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扰性训练,等干扰消失,孩子的注意力专注程度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够特别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
训练一 声音干扰
交代孩子完成一项活动或任务,家长在他成功完成了一轮之后要开始实施干扰。
- (1)要求孩子把乒乓球放在球拍上,一边绕着客厅行走一边保持乒乓球不掉下来。当孩子顺顺当当行走过一圈时,妈妈可以在旁边进行捣乱,但不要触碰孩子的身体,否则那便成了恶意干扰。妈妈可以故作紧张,在旁边大喊大叫地说:“啊呀要掉了!这回要掉了吧?”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动作,看他能否排除干扰,仍然专注于自己的行动。孩子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努力保持镇定并集中注意力,争取不让球掉下去。
- (2)要求孩子阅读一个故事,读完之后要告诉你故事讲了什么。等孩子读得入迷之后,妈妈或爸爸可以有意识地从他眼前走过,发出重重的脚步声,或让杯子、盘子发出清脆的响声,锻炼他抗干扰的能力。
训练二 动作与声音共同干扰
在孩子跟着爸爸学习打篮球的时候,妈妈可以在旁边一边跺脚一边叫喊,或者突然上前做个要抢走他的球的假动作,看孩子在投篮时是否会受到你的动作和声音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刚开始受到干扰时,注意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分散,使得手中的活动无法如常进行下去。家长这时就需要给他一定的适应期了。用同样的行动或叫喊多干扰几次,直到他能够抵抗这些干扰,认真专注地完成投篮动作为止。
然后,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干扰的方式,例如大幅度的动作干扰,阻碍他的视线,进一步锻炼他的抗干扰能力。如此,每隔几天就实施一次干扰性训练,孩子就能利用课余时间不受干扰地在学校写完作业,而不必非要拿回家来完成了。
贴心小提示
类似的这种游戏,对于提高孩子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但最好不要在他做作业或背课文的时候,反复叫:“宝宝,你最喜欢电视节目开始了,你要不要看呀?”这种干扰属于恶意的干扰,极容易扰乱孩子的情绪。
扩展小训练
如果孩子爱唱歌,不妨针对这个特点制定一个抗干扰训练计划。比方说,孩子在学习一首歌,唱得认真而深情时,让家长中最五音不全的一位也跟着唱,声音稍微小一点,但要让孩子听见。成年人有时都难免会被五音不全者带着跑调,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他必须更加专注才能不被家长带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