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宋应星写《天工开物》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宋应星写《天工开物》
宋应星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人家,他幼时在家塾中就读,聪明好学,几岁就能做诗,看书过目不忘,深得老师及长辈的喜爱。虽然宋应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但是他对枯燥乏味的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音乐、做诗,常与同窗好友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纵论天下。

课外,他还喜欢学习被当时读书人称为“旁门左道”的各种物件的制作技术。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到别人家做客。那人家里摆满了许多大小、形状、颜色、图案都不同的花瓶。宋应星立即对这些陶土制成的花瓶产生了兴趣,不断询问这些花瓶的制作方法。朋友却摇头对他说:“这些花瓶的制造方法,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不值得我们读书人学习。”宋应星却想:“这些日常生活用品,我们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这只说明自己的无知,怎么能简单地看作雕虫小技呢?我一定要把它们搞懂。”于是,他开始留心做各种技艺资料的收集和记录。

那时候的读书人不从事体力劳动,纨绔子弟和经士之家更是不分五谷。一次,宋应星在一家酒馆和几个举人吃饭,点了一盘花生米。其中一个举人问:“这花生啊,大家说是怎么长出来的啊?”另一个举人不假思索道:“肯定是树上结的呗!”还一个举人摇头道:“不,我觉得是水里长的。”这场令人啼笑皆非的争论让宋应星陷入了沉思,他想,我们读了这么多四书五经,却没有一本书告诉我们花生是怎么长出来的,那么读这种书有用吗?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宋应星写《天工开物》

长在泥土里的花生

宋应星二十八岁考中举人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但是这五次跋涉,让他见闻大增,宋应星感慨道:“如果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出去,那多少事情都看不着听不到啊。”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知道了盐和糖是怎么做的,衣服上的颜色是怎样染的,油是怎样榨的,酒是怎样酿的……这些知识让他大开眼界,宋应星越来越感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于是打消了做官的念头,回乡去侍奉老母。

后来,他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写下了一系列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著作,最有名的是《天工开物》,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技术经验,并附有大量插图,甚至具体描述了生产中的各种实际数据。

科学链接:《天工开物》影响世界

19世纪上半叶,《天工开物》引起了法兰西学院著名汉学家儒莲的注意,他便陆续翻译介绍《天工开物》,在法国重要的科学刊物上刊登,后转载在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刊物上。译作一发行,立即引起了欧洲各国农业科学家的关注。此后,这本书不但在法国不胫而走,而且当年就被转译成意大利文、德文以及英文。
明末清初,《天工开物》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人普遍阅读的中国书籍之一。日本许多学者纷纷引用《天工开物》中的科学技术资料,推动了日本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宋应星写《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中讲述瓷器制造过程的插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