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妈妈心态:爱孩子就要围着孩子转。
孩子状态:不懂得付出,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
有的父母对孩子总是放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得孩子要月亮也会去摘。反正只要是孩子的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全部满足,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百依百顺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并使其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
一位教育家曾在他的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她特别疼爱自己的女儿,只要是她女儿提出的要求,她都想方设法地满足,但是她的女儿不仅不感激妈妈对她的爱,还觉得妈妈的百依百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有一次,女儿的学校举行校外教学活动。活动的前一天,这位母亲的心脏病发作了,身体很不舒服,她在家稍作休息后就到学校询问校外教学要带的东西。老师看到她的脸色很不好看,就问她是不是生病了,她说就是身体有点不舒服但是没什么大碍。老师把她的女儿叫到办公室,告诉她妈妈生病的事并希望她放弃校外教学活动在家照顾妈妈。女儿很不高兴,她想出去玩,可是她又不想让老师对自己不满意,就不情愿地答应了。从办公室出来后,女儿对这位母亲大发雷霆,责问她为什么要到学校把生病的事告诉老师,现在自己不能去校外教学活动了,都怪妈妈,她还狠狠地说妈妈是个惹祸精。
这位母亲追在女儿屁股后面不停地解释,她的女儿根本不听,结果母亲的心脏病又犯了。
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难道对孩子来说,把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母亲还没有一次校外教学重要吗?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是这样,他们把父母对自己的好当作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就应该为他们做牛做马;相反,他们根本就没有关心过父母的生活,只知道从父母身上索取爱,却不懂得给予父母爱。
然而我们在责怪孩子们自私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父母的行为。孩子的自私跟父母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父母对这仅有的一个孩子是放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全都当作宝贝一样来养。他们往往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全部用在孩子身上。他们溺爱孩子,恨不得孩子要月亮他们就去摘月亮,孩子要星星他们就去摘星星,反正只要是孩子的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全部满足,他们觉得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就是爱孩子的最充分表现。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的百依百顺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气焰”,使他们变本加厉,逐渐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
捏泥人大家都见过,一块泥巴能捏成什么样完全在于捏的人,有时候孩子就像一块泥巴,而父母就像捏泥的人。孩子毕竟还小,他们不懂得人情世故,父母教育得好,他们成长得就好;父母如果一味地放纵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父母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天底下有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幸福呢?爱孩子谁都能理解,关键是爱的方式对不对。我们经常从电视或者报纸上看到孩子长大成人后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只顾自己的妻儿过得怎么样,对父母生活的如何只字不提,有的甚至把年迈的父母赶出家门或者送到养老院去。听到这种故事我们更多的是批评这种人忘恩负义、禽兽不如,但是有一点我们往往忽略了,那就是他们根本没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当作是爱,他们认为父母就应该为孩子做任何事,而这些事不需要回报,所以他们就觉得自己不关心父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一位妈妈曾说过:“我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我每天工作忙得晕头转向,还要早起为他做一切事情,可是后来我却发现孩子认为我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根本不领我的情。有一次,我生病了,他上学前明明看见我在床上躺着,他放学回来后我仍然在床上躺着,他不仅不问我为什么总躺着,是不是病了,还把书包往床上一扔,只对我说了一句:‘妈,你别睡了,快起来做饭吧,我饿了!’当时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另一位妈妈也说:“我家孩子的某些缺点让我很头疼,比如说自私。我们全家人一起去饭店吃饭,她点了一盘自己爱吃的菜,就她自己吃,别人筷子都不能动。你说她长大后可怎么办呢!”
很多父母都有上述类似的抱怨:“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自私、冷漠,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从来不关心别人,就知道自己,他们长大后怎么办呀!”父母为了孩子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他们一辈子忙忙碌碌为了谁?难道是为了自己吗?还不是为了孩子,让孩子过上好日子,他们将全部的爱给了孩子,可是到头来他们从孩子那里得到的爱却少之又少。其实,孩子自私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父母这里,父母如果溺爱孩子,孩子一定会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下面是一个妈妈对自己孩子的描述:
我家明明5岁了,长得白白净净,特别可爱。明明平时总是笑嘻嘻的,大家都很喜欢他。
有一天,我家的一个远亲带着孩子到我们这里办事,顺便到家里做客。大人聊天,小孩子们就一起玩。亲戚家的孩子比我家明明大1岁,我想他们应该能玩在一起,就把孩子带到明明的房间,让他和明明一起玩玩具。亲戚家住在农村,家里也不怎么富有,他们平常不怎么给孩子买玩具,孩子见这么多玩具自然特别高兴。他刚拿起一把玩具枪,明明就跑过来一把把枪抢过来,大叫道:“谁让你玩我的枪的,想玩让你妈给你买,这是我的!”
亲戚的孩子没说话,后退了几步,不小心踩到了明明的小汽车,这下明明大哭起来:“妈妈!哇……哇……他踩我的车!妈妈!”我闻声赶忙跑过来,问是怎么回事,明明哭着说亲戚的孩子踩他的小汽车,越哭越厉害。亲戚也跑过来,一看这种情况,就打孩子的屁股,孩子也哭了。亲戚说要赔小汽车,我怎么能这么做,连忙说:“不用不用!也没坏!”亲戚说:“我们还是回去了,给你们添麻烦了!”我说:“别!大老远来了,怎么也要吃顿饭呀!”亲戚推辞了,带着孩子走了。他们走后,我狠狠地教训了明明一顿。
还有一次,我带着明明出去玩。邻居张奶奶买菜回来看见我们就给了明明一把红枣。明明把红枣放在自己小车的车筐里。这时,邻居小孩丽丽冲着明明跑过来,她看见明明有红枣就伸手去拿,谁知明明上去就要抢回来。我连忙抓住他的手说:“明明,把红枣分一些给小丽好吗?有好吃的要分给小朋友,才是好孩子!”“我不!”明明倔强地说。后来,他还跟我生气,说我不爱他。孩子这么自私真是没办法!
由于父母,尤其是妈妈们,对孩子有求必应,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他们往往有好吃的自己吃,有好玩的自己玩,好像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必须是自己的。他们习惯于父母给予自己的特殊优待,不仅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还认为身边所有的人都应该对自己好。他们对自己的自私自利不以为然,从不知道要回报他人,也不会关心他人。虽然父母可以对孩子付出全部的爱,但别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别人对他的好都是应该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会吃大亏。
以下是一些帮助孩子改正自私的方法,妈妈们可以借鉴一下:
1.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
如果孩子有独自享用美食的习惯,妈妈就要注意了。应该把食物分开,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吃独食,要告诉孩子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必须学会与别人分享。如果孩子大哭大闹,妈妈也不能心软,只有坚持到底,孩子的毛病才能改正。
2.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妈妈们可以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此外,更不能让孩子养成“说风就是风”的习惯,对于不能实时满足的要求,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如果孩子又哭又闹,妈妈们也要坚持到底,不能给孩子留有余地。一旦妈妈们妥协了,孩子就会认为你们好哄,下次他还会哭闹。
3.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妈妈可以故意制造一些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让孩子认清自私自利的人不受大家欢迎,只有懂得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人才能获得大家的喜欢。教育孩子在与小朋友相处时要懂得谦让,多关心父母和他人。
4.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在生活中无论如何都要互相关心、孝敬长辈,给孩子树立榜样。久而久之,父母的行为方式就会影响和感化孩子。
妈妈先知道
当然,对于有“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的孩子也不是完全没救了,妈妈们不要感到绝望,办法还是有的。尽早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未尝不是件好事情,早发现早帮助他们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