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啰唆——孩子最厌恶的沟通方式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啰唆——孩子最厌恶的沟通方式

啰唆——孩子最厌恶的沟通方式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与孩子感情越深,关系越好,你的教育就越有效。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好的学习是热爱学习,绝不是逼着、管着学习。

这就是教育的规律,对父母来说,建立好的亲子关系特别重要。

我的一个小学员瑞瑞,有一天来上课的时候,衣服上有很大一块牛奶污渍。问她是怎么弄的,她气鼓鼓地说,早上吃早饭的时候,妈妈先是让她吃鸡蛋,对她说“乖孩子,你现在正长大,需要很多营养,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吃了对你的身体特别好。”

瑞瑞有点不耐烦,因为这样的话妈妈每天早上都会说。她顺手拿起一个面包吃起来,妈妈急忙为她倒了一杯牛奶,放到她手上说:“乖孩子,光吃面包哪有营养,喝杯牛奶吧!”

瑞瑞喝了半杯,觉得好饱,刚放下杯子,妈妈马上说:“把剩下的半杯也喝了,不然到了学校会饿的。”

瑞瑞回答道:“我已经吃饱了,喝不下去了。”

妈妈说:“你多少再喝一些,这种牛奶很贵的,非常有营养。”

瑞瑞真的不想喝了,说:“等我晚上回来再喝。”

妈妈说:“那怎么行呢?到了晚上就不新鲜了,喝了会肚子痛,你就再喝两口吧!”边说边将杯子往瑞瑞手里塞,瑞瑞推了一把,结果牛奶全洒在身上。

瑞瑞赌气出了门,妈妈还在啰唆:“过马路要小心,注意安全,到了学校听课要认真,中午吃饭的时候别忘了喝果汁……”

一所中学曾经做过一个《“问题学生”调查报告》,通过对部分“问题学生”全面细致的调查,科学分析了导致“问题学生”的原因。其中家长啰唆取代了父母离异,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对家长啰唆感到极度反感的,不只有“问题学生”,绝大多数中小学生也表示不满。另一项调查也显示,50%以上的学生觉得父母的啰唆“烦得很”,认为“每天都会遭遇家长啰唆”的学生占90%以上。

父母啰唆的话题多是太早谈恋爱、考试、学业、饮食、服饰等,可怕的是,绝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啰唆毫无知觉,反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爱和责任。少部分父母虽然意识到自己很啰唆,但认为“孩子必须经常敲打,时刻提醒。”

孩子年龄越大,对父母的啰唆越反感。孩子小时候,对事情没有太多自己的看法,通常会唯父母是瞻。而当他们年纪越来越大,尤其是到13、14岁进入青春期时,心理逐渐成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世界开始有自己的认识,逐渐将自己定位于独立主体。这时,父母再像以前那样喋喋不休,他们就会觉得没有得到成人的尊重,于是产生对抗情绪。

另外,各种束缚和压力增多导致孩子心理焦虑,上学以后,孩子要承担越来越重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了焦虑的情绪。此时,父母的啰唆在他们听来非但不是“金玉良言”,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反感。如果家长此时还像小时候那样管教孩子,只会加深亲子关系的裂痕。父母应该放下架子,教育孩子时,最好不要絮絮叨叨,不能总是“我说你听”而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沟通,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

在一些儿童网站中,很多小孩子会在论坛中探讨怎么对付啰唆的爸妈,有些孩子说,把父母的啰唆当成“耳旁风”就好了,学会了阳奉阴违,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根本不当一回事。有的孩子会进行反抗,不再尊重父母。还有一首以妈妈的各种啰唆为歌词的《妈妈之歌》曾经风靡网络:“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会热吗?会冷吗?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别忘了钢琴课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练!出去外面玩,别玩太疯,别闹太凶。今晚不准玩电脑!我说了算!我是你妈……”

会教育孩子的父母,都是宽容、宽松的,而不是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指手画脚,参与个没完。好父母会尊重孩子,变“说”为“听”,只有对孩子提出原则性建议,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反过来,如果孩子长期被唠叨,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他们就会启动“选择性失聪”来保护自己。这样,父母的教育就发挥不了作用了。

人们对于自己拥有的、随时可听可看的东西,常常缺乏热情的关注,并逐渐把它忽略掉了。那么你可以想想,如果在孩子的耳边老是重复同样的几句话,同样的一些道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感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话语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忽略。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啰唆了。既然有些话每天、随时都能听到父母讲,今天没注意,明天还可以再听,孩子当然也就心不在焉了。

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学家为喜欢“碎碎念”的父母提出了行为建议,早日终结“碎碎念”。

父母爱啰唆,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品质高,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交谈来解决,根本就不需要啰唆。

想要做到与孩子有效沟通,要在父母和孩子的状态都好的时候进行,如果有一方“气不顺”,带着情绪讲话,沟通的效果肯定好不了。父母对孩子说话时,尽量直接表达“自我感受”,而不是命令性的语言。比如说,看到孩子一直在玩,而不做作业,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你一直不做作业,妈妈心里觉得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好。”听到这样的话,孩子肯定不会有抵触情绪,可能会反过来为父母考虑,调整自己的行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