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带给父母的反思
很多家庭出现的教育问题都与父母的观念有关。比如说,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学业成绩好就可以了,恨不得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满满的,订好日程表。可是,衡量现代儿童快乐的标准之一,是看这个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多少。凡是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孩子就极可能有问题,这个家庭教育也就容易出问题。
我发现我的小学员詹詹,每次来上课都无精打采的,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很快做出反应,总是一种强打精神、闭眼就能睡着的状态。
后来,我去找詹詹的家长谈话了解情况,原来詹詹的父亲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报了六种课程的补习班,争分夺秒地学习。詹詹父亲还利用出差的机会去考察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教育詹詹从小就立志考到斯坦福大学去。在父亲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下,詹詹就像个小陀螺一样,每天不停地旋转在学校和补习班之间,学业成绩稍不理想,就会被爸爸训斥一顿。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这个实验产生的结果,就是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或者叫作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所以要鼓励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父母的期望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
不过,心理学家特别要指出的是,“罗森塔效应”可以是正向的,但也可以是负向的。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不同程度的期望,这种教育期望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行为,但是,并不是有期望就一定会有收获。父母的期望要建立在孩子的承受能力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如果这种压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那就会给孩子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只会让父母和孩子都痛苦。
有的父母时时刻刻不忘提醒孩子以什么为目标而奋斗,让孩子从小就在一种竞争焦虑下成长,认为如果不超越别人,就是自己的无能。长期下来,孩子很有可能会患得“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学家在面对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时,常会用到的专业诊断词。它指的是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之后,因为不愉快的情境经历,而在情感和认知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有一个实验可以说明这种特殊的心理反应。
美国宝洲大学心理学教授赛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狗锁在一个笼子里,并且在笼子上安装一个扩音器。只要扩音器一响,笼子的铁丝网就会通电,电流的强度就会让狗感到疼痛,但不会对它的身体造成危害。
一开始,受到电击的狗会在笼子里疯窜,试图找到出口逃走,可是在遭遇了很多次的失败之后,狗绝望了,放弃了反抗和挣扎。后来,虽然扩音器响起,铁丝笼开始通电,但狗只是默默地趴在那里忍受痛苦,再也不试图逃跑了。
于是,赛利格曼教授把狗换到了一个更大的笼子里,笼子中间有一块隔板把笼子分成两边,一边通电,一边没有电,但隔板并不高,狗可以轻松跳过去。赛利格曼教授把另一只从来没有经历过试验的狗和先前的那只实验狗一起关进了通电的一边,当扩音器响起,笼子的铁丝网开始通电时,另一只狗在受到惊吓之后立刻奋起一跃,跳到了没电的那一边。可是那只可怜的实验狗,即使亲眼看到同伴轻易地跳到笼子的另一边,自己却仍然老老实实地趴在笼子里,再也不肯尝试了。
动物保护主义者肯定会对这个残酷的实验提出严重抗议。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实验结果对照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就会发现,心理学家用狗做实验,一些父母,却在用自己的孩子做实验。
学业成绩不佳、在学校里表现不好的孩子,就像那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一样,曾经奋力跳跃,试图改变,可是当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电击的力量远远超过自己的力量时,也许就会出现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消极地对待困难,放弃努力。他们宁可自暴自弃,默默忍受失败的痛苦,也不愿意再次奋力一搏。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给孩子制订的标准,并且试着帮助他分解目标,在到达目的地的路途中,多切割出几个经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迈过的阶梯?
教育期无非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对亲子关系的期望,以及对孩子自我期望的引导三个方面。对孩子来说,健康的自我期望不是强过任何人,而是做最好的自己。如果孩子总是与他人比较,而且必须要争第一,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自己的进程,甚至会影响自己的性格。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接受差距,要知道,我们总会遇到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不必过于在意,也没必要妄自菲薄。引导孩子自我期望的最佳状态,是让他心无旁贷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并持续地超越自我。
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多,学龄儿童能够寻求到的认同对象,除了老师之外,就是父母,所以“罗森塔尔效应”的认识最好能落实到父母身上。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首先应该是合理的。
曾国藩曾经在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书中写过:“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曾国藩对于子孙人生的预期,主要设定在人格实现方面,而不是物质实现方面。如果过多地停留在物质实现方面,例如考入名校,获取高薪和高位,将物质实现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容易造成人生的挫败感。
对孩子做物质实现上的期待,其实是不恰当的。
曾国藩不要求儿子有多大功名,但他儿子的功名有多大呢?曾纪泽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从沙俄手里争回了伊犁。
生命必须留有余地,就像鸡蛋一样,我们剥开煮熟的鸡蛋就会发现里面的“窝”没有一个是全满的,鸡蛋留下的“窝”就是留有余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待也一样,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一定的空间,过高的目标、过满的学习计划只会让孩子的成长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