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古代年龄称谓」舞象之年是指多少岁?舞象之年可以指女子吗

「中华文化:古代年龄称谓」舞象之年是指多少岁?舞象之年可以指女子吗

舞象之年是指多少岁?舞象之年可以指女子吗

舞象之年是男子15岁,特指男子,不可以指女子。

舞象之年是什么意思?

出自《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由是男子15岁,称之为“舞象之年”“成童之年”。

舞象之“象”,非“大象”之意,舞象也不是骑着大象舞蹈,或指挥大象跳舞。象,是周代一种乐舞的名称——《象》舞。此舞是模仿、模拟,手持干戈等武器作击刺动作,象征作战情节和方略。在文献中,《象》舞有象文王事和象武王事两种乐舞。

象文王事的乐舞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创制的。陈奂在《诗毛氏传疏》言:“象文王之武功曰《象》”。孔疏曰:“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文王象舞所用诗歌为《维清》,北宋张载在《正蒙》乐器篇第十五中也说:“象武,武王初有天下,象文王武功之舞,歌维清以奏之。成童学之。”《毛诗序》亦云:“《维清》,奏《象舞》也。”跳象舞时,还伴随着歌曲《维清》的演唱。《维清》诗曰:“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意思是:“天下清平而又光明,因为文王有征伐良方。自从祭天出师,到今天成就功业,全靠师法文王,这真是我周朝之大吉祥。”《维清》歌颂了文王的武功是周家的大吉祥,武王正是继承了父王的征伐良法灭掉了商纣王朝,形成了天下安定光明的大好局面。

文王《象》舞在文献中又称《象箾(xiāo)》。《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观乐:“见舞《象箾》《南篱》者,曰:‘美哉!犹有憾。” “箾”与“篱”都是舞者所执之物,两种舞是文王之乐,《南篱》是文舞,而《象箾》是武舞。文王以德服天下,也有对其他诸侯攻伐的时候,周朝的许多领土就是文王通过征伐得来的,这为武王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所以,表现文王的乐舞有文舞,也有武舞,武舞就是《维清》象舞。不过,表现文王的武舞从诗歌内容以及吴公子季札的评论来看,比较温和,动作幅度不大,以反映文王之典,即他的征伐计谋为主,激烈的战争场面当是象征性的,是小舞中的武舞。当然,武王作为天子,国事繁忙,不可能亲自去创作这样的乐舞,应该是命音乐机关去完成,然后提出意见,加以指导。

「中华文化:古代年龄称谓」舞象之年是指多少岁?舞象之年可以指女子吗

明《乐律全书》中的干戚舞

象武王事的乐舞,是成王初期周公创制的,表现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武功,因其象武王之事而称《象》。武王武功之《象》,也就是周代之乐《大武》,也称为《武》,歌词主要是歌颂武王伐纣的《周颂·武》。《象》为武舞,从大武、武等名称上可约略知道,从武诗的内容上,也可以反映出来:“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耆定尔功。”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光荣伟大啊,周武王,他的功业举世无双。的确有文德啊,周文王,把后代的基业开创。武王继承了文王的遗志,战胜殷商制止了杀戮,完成大业功绩辉煌。”歌颂武王武功,中间穿插了文王之德,使诗歌一波三折,收放从容,气势高大,用舞蹈来表现战争场面和过程气势恢宏磅礴。《左传》记载了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之情景,他在赞美完《象箾》《南篱》后,还欣赏了《大武》,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说是,美极了,当年周朝强盛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样子吧!可见,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孔子在观武乐时,这样评论:“尽美矣,未尽善也。”认为武场很壮观很美,给人以感官的愉快,却没有完全达到“善”的要求,善即仁,因为武是反映战争的,难免杀戮和血腥,而孔子是不主张暴力的,说武未尽善。

那么,《礼记·内则》中成童之年所舞之《象》,是哪种象舞呢?应是象文王事的象舞,而非指象武王之事的象舞。15~20岁的成童学习的是小舞中的武舞。《礼记正义》言:“‘成童,舞象’者,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以其年尚幼,故习文武之小舞也。’”郑玄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文王之象《维清》是一种干戈小舞,将之前所学的小武舞的基本动作编排成有一定情节的舞蹈,比较适合成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而武王之象舞《大武》是典型的大舞,有更多的内容和情节,有文舞,也有武舞,场面宏大,编排复杂,其中的武舞需全副武装的武士进行表演,成童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都未达到这样的水平,只有到了二十岁,成年后才可以担当起来。周代贵族学校学习舞蹈,二十岁之前学小舞,二十之后学大舞,学习小舞也有顺序,十三学习文舞,十五学习武舞,而文王之象舞作为武中的代表,成为该年龄段的必学内容。

文王《维清》象舞、武王《武》象舞,在周代往往合用一处,成为天子诸侯行礼用乐的固定程序,即《礼记·仲尼燕居》所说的“升歌清庙,下管《象》《武》”,其他人是不能用的。因年代久远,今天只能看到诗歌,即歌词,曲及舞没有流传下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