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什么事都为孩子代劳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什么事都为孩子代劳

不要什么事都为孩子代劳

妈妈心态:别担心,孩子,什么事都有妈妈呢!

孩子状态:失去勇气与梦想。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妈妈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他创造处理不同问题的机会,使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职责,逐步养成独立做事的好习惯。否则,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惧怕困难,难以获得成功。

有些妈妈总会以为自己爱孩子,就应该什么事都帮助孩子完成,不需要孩子操任何的心。不仅把孩子的生活打理得妥帖,孩子遇到的问题,也总是主动替孩子承担。有时候,妈妈往往没有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着急地替孩子做了决定,结果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和空间,在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并不全是期盼获得妈妈的帮助和干预。比如,孩子和自己的朋友发生矛盾,以及要完成老师出的课外作业。这些问题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自己可以解决的,此时妈妈就不要再为孩子操心了。

有些妈妈显然缺乏耐性。比如,孩子在家里要完成一件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完成一件模型。这些细致的手工,孩子做起来显得很笨拙,或者整个过程都是慢条斯理的。这时候,心急的妈妈就看不过去,赶紧帮助孩子完成。孩子没有着急,妈妈着什么急呢?如果孩子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自然会请求妈妈给予帮助。再进一步说,孩子就是孩子,做事动作慢些,效率低些,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不要凡事对孩子要求过高了。

还有的妈妈总是觉得孩子还小,所以事事为孩子操心,为了心疼孩子,甘愿为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

佳佳的依赖性非常强,小的时候总是向妈妈撒娇,时时刻刻让妈妈抱着,长大一点的时候又要让妈妈背着,上厕所要妈妈跟着。上了小学以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不会自己做,甚至连最基本的刷牙、洗脸、洗澡、穿衣等生活基本行为都不能自理,凡事依赖妈妈,好像离开了妈妈,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佳佳这样的情况,就是过分依赖妈妈的表现。一旦孩子养成了凡事依赖妈妈的坏习惯,将来就难以自己面对生活,总给自己“没事,我有妈妈呢”这样的借口,总是等待着妈妈的安排和帮助,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了。对于孩子这样的依赖性,做妈妈的要有清醒的认识,早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避免孩子养成这样的坏习惯。

张女士当妈妈许多年了,别人提及她上初中的儿子总是赞不绝口,但是她自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自己其实没有费太大的心,因为很多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在处理。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她就很少主动为儿子承担什么。孩子摔跤的时候,她总是不慌不忙地说:“自己爬起来。”

孩子在玩拼图游戏的时候,怎么拼也完成不了,她在一边对孩子稍加指点,然后告诉孩子:“妈妈可不能什么事情都帮你哦,你应该是可以自己拼好的。”她认为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从不主动给予孩子帮助。

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对她说:“妈妈,春天到了,我们班上要举办春游野炊活动,可是经费得自己想想办法,不能向家里要。可是我到哪去赚那么多钱呢?”作为妈妈,张女士说:“自己的事情可是要自己解决。妈妈给你一个建议,要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后来,她的儿子就和几个同学约好了,替报社卖报纸,辛苦了整整一个周末,赚到了野炊的经费。就这样,孩子被慢慢教育出来了,遇到问题首先不再是找父母解决,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才请求妈妈帮忙。

事实证明,孩子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很多问题。张女士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每位妈妈借鉴: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适当的时候放手,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同时,妈妈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孩子的能力,了解他可以做什么。当你意识到孩子完全能够应付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时,就让他自己去解决。妈妈可以是顾问,可以是军师,但最好只是袖手旁观。在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要做出判断,决定行动。因为独立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经过不断的累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锻炼。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也要培养自己分析孩子各方面素质的能力,在实际中,给予孩子实时的、合理的教育。

对孩子说:“这个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而不是,“什么事情都有妈妈的,别担心,孩子。”告诉孩子问题可以自行解决的过程,就是在告诉他,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处理,不能总是依赖妈妈;而告诉孩子,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相应的责任,让孩子明白这些,对于孩子将来的能力非常的重要。

孩子:“妈妈,我衣服上可爱的熊熊扣子掉了。”

妈妈:“那么可爱的熊熊扣子,可是你自己的呀,它希望你自己将它缝上,那么,以后它就会听你的话,不会再掉了。”

孩子:“妈妈,可是我不会啊!”

妈妈:“妈妈教你怎么缝,然后你自己尝试将它缝上,好吗?”

这样的妈妈绝对是个聪明的妈妈。因为她完全尽到了一个妈妈的责任。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一方面给予孩子适当的提示;另一方面,给予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锻炼能力的机会。妈妈在一边指导孩子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关键的执行环节,必须让孩子自行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能学习到真正的本事。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妈妈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给自己孩子处理不同问题的机会,使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职责,逐步养成独立做事的好习惯。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洗菜或者洗自己的小手帕;等长大一些上小学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扫地、擦玻璃……到初中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洗衣服、买菜、做饭、整理自己的房间……在这期间,妈妈要在孩子相应的年龄阶段里认清自己的职责。

如果孩子自愿为妈妈分担,想帮妈妈的忙,此时妈妈一定不能拒绝,要积极主动地鼓励并指导孩子应该怎么做。不要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不但做不了还总出差错,就不让孩子动手了。这种错误的思维所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影响了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将来也许就没有兴趣主动做事情了。因此,对于孩子积极主动想做的事情,妈妈应该特别地加以鼓励和赞扬。如果孩子做对了,妈妈就要给予表扬和鼓励,那么在孩子的心里,就会形成一种想法:只要自己这样做了,就能够得到妈妈的鼓励了。

妈妈先知道

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起,给孩子完成生活中每一件小事的机会。在孩子独立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妈妈要提示孩子,做事应该有头有尾,不能马虎对待。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还要做到耐心细致,切忌急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只要妈妈能够持之以恒,孩子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够培养起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