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淬火效应:怎样让孩子面对挫折?

「教子有方」淬火效应:怎样让孩子面对挫折?

在很多现代家庭中,对挫折教育都是存在误解的,而且这种误解有可能让父母和孩子都受到困扰。

在生活中,孩子是全家的心头肉,大人们都是围着他转,处处充当「保护伞」,他做了什么事都是「真好啊,太棒了」「还是你厉害」。所以,孩子的自信心超级爆棚。可是,这也让他们越来越受不起失败了,越来越像温室裡的花朵一样娇生惯养,依赖感会越来越强,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就会手足无措。

妈妈给三岁的女儿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完后,妈妈问女儿:「你和小朋友玩,如果小朋友掉进缸裡,你该怎么办?」

女儿想了想,认真地说:「去找司马光呀!」

如何面对挫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比如你现在可以说正在经歷挫折)。而这,也恰恰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个原因。

怎样让孩子面对挫折?

「教子有方」淬火效应:怎样让孩子面对挫折?

锻造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工匠会快速将其浸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处理,这样工件的性能会更好。这个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被心理学家称为「淬火效应」。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淬火」,也就是要经歷一点挫折,正如英国儿童心理专家卡特邦奇所说:「过于幸福的童年,常常会造成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打击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但是,很多人对挫折教育有一个误解,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为孩子人为地製造挫折,然后让他习惯挫折。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如果运用不当,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比娇生惯养更严重。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可以给孩子製造一些困难,让他对挫折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但是应当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由于年龄阶段、性格、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对比较敏感的孩子,就不应当一味地为了让他坚强起来,而牺牲了他的快乐与健康。

挫折体验只是挫折教育的一个工具,真正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对挫折的认识,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经常不会关注他的感受,在他自我感觉良好之前,世界期待他有所成就。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所谓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无法实现动机和无法满足需要的情绪状态,包括学习挫折、交际挫折和情感挫折等几个方面。

一个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性格,就很难有与困难、挫折做斗争的勇气。挫折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他的父母四十得子,对他宠爱有加。

松下七岁那年上了小学,性格有点毛躁。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了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一天,父亲松下三郎在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挖了几道缺口,然后用木棍搭成一座座小桥。

那天放学,松下揹着书包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吃饭的时候,他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歷,脸上满是神气。父亲坐在一旁夸他勇敢。

父亲松下三郎在松下幸之助九岁那年因病去世,去世前他一再叮嘱小松下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一定要设置一些他能独自跨越的障碍,如果你一味地给他提供顺境,等长大后,一旦遭遇挫折,必然会经受不住打击,而产生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但是挫折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心灵力量,但另一方面,运用不当也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自信心受到伤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家长特别需要掌握这点,千万别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进行了一次实验。他把一群学生分成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没有任何噪音。

噪音折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实验的下一个阶段:实验装置是一种叫「手指穿梭箱」的装置,当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强烈的噪音,而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噪音。

心理学家发现,在原来的实验中通过努力能够使噪音停止的第二组,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在第二阶段实验中,都很快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从而使噪音停止。

而第一组,也就是说在第一阶段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使噪音停止的学生,手指却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想不到尝试把手指移到箱子另一边。

塞里格曼接着进行了实验的第三阶段:要求所有学生把一堆无序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ISOEN,DERRO,可以排成NOISE和ORDER。实验结果表明,在前面的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第一组学生很难完成任务。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的存在,以及它对学习的影响:在经歷了某种证明自己无能的学习后,人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都会表现消极。

在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经歷了挫折,几次失败以后,他们就开始寻找理由为自己解脱:「生意太难做」或「我太年轻了」,或「我书读得太多」或「我书读得太少」,或「我的经验不足」或「我的缺点太多了」等。

这说明,外在的挫折,变成了他们内在的「习得性无助」。他们的沮丧和焦虑,往往以愤怒抗拒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变化造成的伤害,比挫折本身要大得多。要让孩子成功,除了适度地从磨难中体验挫折和学到技能外,还必须让他有更多成功的体验,以及忘记过去的挫折。

网球名将李娜在夺得法网冠军的採访中说,青少年时期,她的教练经常嗬斥她这裡做得不够好,那裡做得不够出色,这让她一直有一种怀疑自己实力的困扰。

在法网赛前,她更换了教练,新教练在技术上并没有带给她太多内容,但却带给她最重要的讯息──就是他一次一次地告诉她,她能够做得更好,她可以做得更好。李娜说,教练的鼓舞是帮助她夺得法网冠军的重要因素。

我们常常用「好了伤疤忘了疼」,来批评一个人不知道吸取教训。但是实际上,对于那些曾经遭遇打击和挫折的人来说,忘记过去的伤痛,避免习得性无助的影响,比时时抚摸着伤疤全身心垂泪更容易復原,也更容易获得新的成功。

心理学家托尔曼说:「当我们的孩子或我们自己,面对人类世界这一上帝恩赐的『大迷宫』的时候,我们必须使自己和孩子处于能激发适度动机,而没有多馀挫败感的最理想状态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