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为什么会发生倾斜?又为什么会“改斜归正”?
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建筑保留到今天的并不多,其中要数西安大雁塔的完好度和知名度最高。由于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和人为的破坏,从康熙五十八年(1719)开始,人们便已发现大雁塔有倾斜现象。建筑界有“十塔九斜”的说法,大雁塔也不能逃脱这种宿命。到1996年,大雁塔已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然而,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到2011年,大雁塔不仅停止了倾斜,而且还逐渐“改斜归正”,平均每年回位1毫米。
那么,古建筑为什么会有“十塔九斜”的规律,大雁塔又如何实现“改斜归正”的呢?这就要从古塔,特别是大雁塔的建筑结构说起。
大雁塔始建于唐代永徽三年(652),最初是为了供奉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的佛经,由玄奘法师亲自督造的。明代万历年间,在唐代塔体基础上对大雁塔做了大规模的修补,在塔的外层加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更加宽大,形成了今天的大雁塔造型。
大雁塔塔身呈方锥形,全塔通高64.7米,相当于二十多层楼的高度。它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一般木塔的檐柱、斗拱等结构,在大雁塔上都用青砖做了仿建。通常而言,塔式建筑往往体量高大,不管是木塔还是砖石塔,与普通的殿宇、阁楼、院落式建筑相比,塔式建筑的地面所承受的压力都是最大的。经过千百年的屹立,这种大体量的建筑总是难免引起地面沉降,进而造成塔身倾斜。所以“十塔九斜”并不是难以理解的现象。作为全部以青砖为材料的建筑,较之普通木塔或木石混建塔,大雁塔地基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屹立一千三百年之后仅有小规模的沉降倾斜,可称得上难能可贵了。近几十年,大雁塔出现了加速倾斜的迹象,主要是由于附近地下水过度开采,地基受到破坏而导致的。人们通过对大雁塔周边进行地下水回灌,增加地下水储量,从而有效遏制了塔身的倾斜。大雁塔终于逐渐“改斜归正”。
陕西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造型简洁,结构稳重,比例协调,格调古朴,气势恢宏壮观,从建成之日起,就一直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在唐代,大雁塔更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因为新科进士及第,都要登临大雁塔,在塔内题名留念。今天,“改斜归正”的大雁塔承载着更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千年古都西安的重要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