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种标点符号的用法:问号的用法及举例说明

十七种标点符号的用法:问号的用法及举例说明

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疑问句是表示提问并具有疑问语气的句子。从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上分析,疑问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不管是哪种问句,只要句子有疑问的语气,其句末的停顿就用问号表示。

十七种标点符号的用法:问号的用法及举例说明

问号的用法

用在是非问句末尾

是非问句是希望对方针对句子整个内容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例如:

(1)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三八妇乐广告)

(2)这片土地,竟然会蕴藏着这么多的甘甜吗?

(余秋雨《山居笔记》)

(3)靳 尚 你那可爱的婵娟姑娘把我的话告诉了你吗?

屈 原 婵娟已经传达了,谢谢你。

(郭沫若《屈原》)

(4)鲁四凤 不,放开我。你不知道我们已经叫你们辞了么?

周 萍 凤,你——你不怪我么?

(曹禺《雷雨》)

是非问句可以有问有答,也可以只问不答,还可以猜想而问,希望证实所问内容。例如:

(5)小刘麻子 你看,小丁宝,我不乱吹吧?绑出去,就在马路中间,磕喳一刀!是吧,老掌柜?

(老舍《茶馆》)

用在特指问句末尾

特指问句是希望对方就句中的疑问点作出回答的句子。疑问点一般由“谁、什么、怎么样、如何、多少、几”等词表示。例如:

(1)如果她没有丢失这串项链,那又会怎么样呢?谁知道?谁知道?生活是多么奇异,多么变化莫测啊!真是一丁点事儿就能断送你或者拯救你!

(莫泊桑《项链》)

(2)谁能惩治腐败?

(某冰箱广告)

(3)“又怎么了,我?”

“怎么了你?上回你在这儿疯得不够?那妮子是什么好货!”老瞎子心想,也许不该再带他到野羊坳来。

(史铁生《命若琴弦》)

(4)周 萍 你干什么去?

鲁四凤 我收拾我自己的东西去。再见吧,明天你走,我怕不能看你了。

(曹禺《雷雨》)

(5)“为什么要卖孩子呢?”青年举起缠手绢的手,指点着我的颈插谷草的姐姐们。

(莫言《丰乳肥臀》)

(6)汉语有许多方言,这些方言有何特点?方言是怎样形成的?研究方言有什么用?

(刘又辛《汉语汉字答问》)

用在选择问句末尾

选择问句是提出几种可能的发问,希望对方从中选出一种作为回答。组成选择问句的几个选择项可以是分句,也可以是独立的单句,一般用“是……还是”连接。

下面是由几个分句组成的选择问句,除了全句末尾使用一个问号之外,前面的分句之后一律用逗号。例如:

(1)“祥子,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

(老舍《骆驼祥子》)

(2)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忌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

(贾平凹《静虚村记》)

(4)是用他们自己这里发现的事实为基础来探求地质结构的规律,比较靠得往呢,还是用西欧、北美那种破烂局面来作基础更靠得往呢?

(徐迟《地质之光》)

(5)瞧,那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章武《北京的色彩》)

有的选择问包含几个单句,每个单句后都用句号。例如:

(6)是该安慰她们?还是该鼓励她们?

(黄传会《“希望工程”纪实》)

(7)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8)是失败者错了吗?是骂人者不爱国吗?还是以“成败论英雄”已成为社会的一种习惯?

(李鸣生《澳星风险发射》)

(9)书茵的胸口一直扑扑地跳着,她在脑子里一下子闪过许多念头:若是他找到了我,让我唱歌,我该唱哪一首?《上学歌》?《快乐的节日》?《让我们荡起双桨》?还是《美丽的田野》?

(徐小斌《做绢人的孔师母》)

以上几例中每个句子后面都用问号,比起用逗号来,停顿的时间更长,句子的独立性更强。从表达效果上看,也更突出疑问的语气。

用在正反问句末尾

正反问句是用肯定与否定并列的方式提问的句子。例如:

(1)留他吃饺子,好不好?

(杨朔《三千里江山》)

(2)那么,形声字是不是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刘又辛《汉语汉字答问》)

(3)大地有没有记忆?

考古学家会答复你:有。

(陈继光《旋转的世界》)

(4)我们现在有没有私立大学?我以为没有。我们不能把那些以培养技术专业人员和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型大学认为那是私立大学。

(谢泳《什么是私立大学》)

用在设问句末尾

设问句是先提出问题,让对方思考,然后做出回答,以加深印象和理解。例如:

(1)这些惨淡经营派的大家是不是写出来的文章都是美妙绝伦的呢?不是的。这些大家传诵千古的文章多少不等地就那么几篇。原因何在呢?写文章,除了天资或者天才之外,还要勤奋努力。

(季羡林《意匠惨淡经营中——漫谈卞毓方的散文》)

(2)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鲍狄埃《国际歌》)

(3)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生命的路》)

(4)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

(高晓声《陈奂生进城》)

(5)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卖炭翁》)

设问句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一般的疑问句是有疑而问,希望得到对方的回答。设问句则是无疑而问,不需要对方回答,说话人早已心中有数。设问的目的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使内容突出,使行文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用在反问句末尾

反问句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但比陈述句表示的意思更充分,语气更强烈。例如:

(1)难道,这种渗透到每一条街、每一间房、每一个人浑身上下的风情也会在某一天突然烟消云散?

(余秋雨《山居笔记》)

(2)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3)我真想冲进去大吼一声,“你们真蠢,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在家里说三道四,难道你们不能去看看那间小屋子吗?难道你们不能去看看那里的玩具娃娃吗?那可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娃娃!”

(简·斯通《神秘的老人》)

(4)我听说一位老人,80多岁了,还坚持每天去登山,20多年了,风雨无阻。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还听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长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生活,一边上学读书。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谭延桐《决斗》)

(5)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刘水清《干干净净的傅雷》)

(6)哦,奥云娜,难道我们之间也没有了那种亲近和纯净的语言么?那为你写的诗句,难道竟溅不起你心上的一点波浪么?

(张承志《绿夜》)

反问句形式上是问句,但意思是确定的。与陈述句相比,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语言的力度也更大一些。反问句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具有感叹句的性质,因此,句末有时也可以用叹号。例如:

(7)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梨啊!它不是梨,简直是糖葫芦;不,糖葫芦又怎么能比得上它呢!

(峻青《海燕》)

(8)可怜的人悲愤交加,眼望苍天,大声哭诉:我的上帝啊,你为什么这样对我!

(郑可明《向上帝祈祷》)

独词句表示疑问时,句末用问号

独词句是由一个词带上特定的语调构成的句子。如果独词句表示疑问,则后面用问号表示。例如:

(1)父亲笑了:“你将来要他成个什么‘家’?文学家?音乐家?

(冰心《分》)

(2)“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鲁迅《药》)

(3)“怎么?”罗大方惊疑地说,“保护?我们向卖国政府去示威,却要求这个政府来‘保护’,这是什么意思?”

(杨沫《青春之歌》)

(4)“钟?”我还不知道世界上会有这样的钟。

(赵丽红《岛人笔记》)

(5)邵逸夫究竟是谁?

大娱乐家?大慈善家?大富豪?……他从来不要这些虚名,他认真地说:“我只是一个生意人。”

(黄佟佟《邵逸夫,最后的旧式生意人》)

用在句子中某些有疑问的词语之后

作者对句子中某些词语有怀疑,不能确定时,往往在该词语的后面加上括号,在括号内用问号表示怀疑。例如:

(1)和冼星海先生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抗战以后的作品)的演奏,并且是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

(茅盾《忆冼星海先生》)

(2)应该说这是一个独特的地方,一块具有鲜明特色的土地,这块土地上繁衍着一个排泄无臭大便的家族(?)种族(?),优秀的(?),劣等的(?)……

(莫言《红蝗》)

(3)却又惊喜地发现,其中竟有几树桃花(?),红火如燃——怪不得吸引了这许多白蝶呢!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咏花蝶》)

(4)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未尝“读经”(?),但倒是还算顾全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

(鲁迅《这个与那个》)

例(1)的问号是对读过的文章是否为冼星海的自传还不能确定。例(2)“家族(?)种族(?),优秀的(?),劣等的(?)”中的问号表示对括号前的词语存有疑问。例(3)的问号表示对文中所说的花是否为桃花还不完全肯定。例(4)问号表示对“读经”的疑问。

用在文章的题目或小标题后面

(1)中国人=最新款苹果手机?

(《读者》2013年第23期文章标题)

(2)什么是“讽刺”?

(《鲁迅全集》文章标题)

(3)谁识庐山真面目?

——《剑桥中国上古史》读后

文章标题中使用问号,可以突出疑问的语气,使标题更为醒目。

对人物的生、卒年不详或有疑问时用问号

(1)鲍照(414?—446),字明远,南朝宋东海(郡名,在现在江苏省涟水县)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古代散文选》)

(2)杨素(?—606)字处道,隋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诗人小传》)

不表示疑问语气,只作疑问的代号。例如:

(1)25×45-67=?

(2)看到那两个声称贫困辍学而在街上行乞的“大学生”,我的脑海里产生了挥之不去的“?”。

为了突出强烈的疑问语气,可以叠用问号

(1)猛地,老支书爆发起来,对着坑底的人们一阵狂喊:“为啥不挪??咋,玉香的东西,不给玉香给你?你狗日还惦记着发财哩?挪!一根头发也是她的,挪!”

(李锐《厚土》)

(2)是谁发动了这场战争呢?是掠夺者,是英国和德国的掠夺者。

(列宁《在罗戈日区群众大会上的讲话》)

例(1)“为啥不挪??”连用两个问号,突出地表现了说话人强烈的疑问语气,也从视角上强化了读者的感受,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例(2)在设问句末叠用问号,增强了疑问的力度,使后面的回答更确定,更鲜明。但是,问号叠用不是没有限制的,这种叠用往往伴随语气的加强和递进的过程,一般是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如果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不宜叠用问号,例如,“电脑辐射对怀孕到底有多大影响?”三个问号叠用应改用一个问号。

十七种标点符号的用法:问号的用法及举例说明

问号的用法举例说明

准确表达语气,突出人物情绪神态。

例如:

(1)“是不是?我就知道你问这个嘛!你不是娶媳妇呢,是娶那点钱,对不对?”

祥子被一口风噎住,往下连咽了好几口气。

(老舍《骆驼祥子》)

例(1)中虎妞的话中用了两个问号,还用了逗号和叹号,既有疑问的语气,又有感叹的语气,特别是两个问号的运用,将步步紧逼的语气神态和泼辣急迫的性格情绪表现得十分传神。

(2)在我的成长中有过许多好人的帮助,这是惟一值得永记不忘的。如果我堕落了,他们,活着的和死去的,该会怎样叹息和耻笑我呢?我不能被他们的叹息和耻笑埋葬!决不。

(龙冬《天边外的书尘》)

(3)常四爷 王掌柜!

王利发 谁?哟,四爷!您干什么哪?

(老舍《茶馆》)

例(2)中问号与句号的对比运用,将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态度表现得很突出。例(3)中运用了问号、叹号和逗号,问号的运用“谁?”“您干什么哪?”表示疑问的语气。“王掌柜!”“四爷!”这些称呼语后面的叹号表现语调的高亢响亮,形象地描写了向别人打招呼的神态。“哟”后的逗号表现了说话人语气的柔和与轻松。这些标点综合使用,使说话人的语气显得非常鲜明。

问号的妙用使语言富于变化,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例如:

(1)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孙犁《荷花淀》)

(2)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

例(1)连用两个设问句,用问号表示疑问的语气。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说明白洋淀的芦苇之多,这比正面的陈述更显得委婉有致,使语言富于变化。例(2)的设问句中用了问号,语气上一问一答,引导人们思考,可以使后面的结论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3)那卧在盐车之下哀哀嘶鸣的骏马和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不也是可悲的吗?

(周涛《巩乃斯的马》)

(4)如此这般,中国怎么还会有独立的个体意识呢?我们以往不也见过很多心底里很明白而行动却极其窝囊的人物吗?

(余秋雨《山居笔记》)

例(3)(4)的反问句末使用了问号,全句用疑问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内容,使语言的表达显得委婉含蓄。

妙用问号构成短句,表意简洁明了。

例如:

(1)双方从未谋过面,连照片也没见过一张。时至今日,我不知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黑是白?模模糊糊的印象里,只知他是清纯和美的化身。

(韩小蕙《悠悠心会》)

例(1)中的“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黑是白?”连用三个问号,构成三个简短的问句,表意十分简洁。

(2)他显然是快乐的,可是这快乐从何而来呢?

因为?所以?

在我碎片式的生活中,我从不追究事物的来龙去脉,因为即使我发现了那棵藤,我也无力攀援。

(王芫《掌中岁月》)

(3)7月1日快到了,二环路内“禁摩”一事备受市民关注,禁?不禁?怎么禁?政府部门的答复是“禁摩”划时段进行。

(《三秦都市报》2001年6月23日)

例(2)中的“因为?所以?”由两个连词带上问号构成了两个问句,例(3)的“禁?不禁?怎么禁?”是几个带问号的简短问句,两例中的很多内容都通过问句的形式省略了,这使语言简洁而含蓄。

(4)周 冲 我现在想跟爸爸商量一件很重要的事。

周朴园 什么?

周 冲 (低下头)我想把我的学费的一部分分出来。

周朴园 哦?

(曹禺《雷雨》)

例(4)中的“什么?”“哦?”用问号构成简短的疑问句,疑问的语气突出,语言简洁,极符合周朴园的身份特点。

十七种标点符号的用法:问号的用法及举例说明

问号的误用

问号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疑问句中主谓倒置时,或将称呼语后置时,问号的误用。

问号是表示句末停顿的点号,所以只能用在句子末尾。疑问句主谓倒置时,或称呼语后置时,问号同样只能出现在句末。例如:

(1)小刘麻子 不信,你问王掌柜;是吧,王掌柜?

(老舍《茶馆》)

(2)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去了。”

(孙犁《荷花淀》)

(3)“没事吧,丁师傅?”老秦关切地问着。

(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

主谓倒置时,或称呼语后置时,不能一看到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就用问号。例如:

(4)小兰 怎么了?小猴。

小猴 小兰嫂嫂,不是马蜂蛰的,是我——打他了。(他哭了。)

(任德耀《马兰花》)

(5)大家想想,应该这样做吗?这件事情。

例(4)中的问号应该放在“小猴”的后面,而不能放在“怎么了”之后。例(5)的问号应该放在主语“这件事情”之后。主谓倒置之后,应将问号放在主语之后,如果放在谓语之后,就会将一个完整的句子一分为二,成了两个句子,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

在疑问句中该用问号的地方没有用,使语意表达不清。

例如:

(1)我的脑袋是石头做的,比别人的硬,还是比别人多长着颗脑袋?

(王东海《柳大翠一家的故事》)

(2)如果我们不努力抓经济建设,老百姓的生活还很穷,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

例(1)中的第一个分句应该是一个反问句,用上问号,是说自己的脑袋不是石头做的。例中用了逗号,成了表陈述的分句,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正相反。例(2)是反问句,末尾应该用问号,才能正确表现句子否定的意思,才能体现反问的语气。

1.2.3.3 陈述句中带有疑问词语或疑问格式时,问号的误用。陈述句中带有疑问代词“什么、怎么样、如何”等,或带有“是不是、能否、能不能、要不要”等疑问格式时,整个句子并不是疑问句,也没有疑问语气,所以句末用句号,不用问号。例如:

(1)前提是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十五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十五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

(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2)不是样样东西都可以多生产,要不要多生产,要看原材料够不够,销路有没有,有原料、有销路的才能多生产。

(陈云《公私合营后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例(1)中的“怎样、怎么办”是疑问词语,但它们只是陈述句的一部分,所以句末不能用问号。例(4)中有“要不要、够不够、有没有”等疑问格式,但都处于几个表示陈述语气的分句之中,所以后面都不能用问号。下面是问号误用的例子:

(3)从事出版已超过半辈子,我个人仍始终有个问题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我始终不真正明白人们为什么不买书?

(唐诺《最便宜的东西》)

(4)厂长让王秘书把开会的文件准备好,并打听来宾乘坐的列车什么时候到站?以便提前做好接站工作。

例(3)的“人们为什么不买书”只是动词“明白”所带的宾语,冒号后的分句是表陈述的,并不表疑问,所以应该将问号改为句号。例(4)的“来宾乘坐的列车什么时候到站”是动词“打听”的宾语,也就是说,它只是句子中一个有疑问代词的成分,句中并没有疑问语气,所以应将问号改为逗号。

(5)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出旅游,难免会出现游客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游客应该知道如何防止这种事情的出现?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6)面对影楼或是被摄女子个人送来的形形色色的半裸或全裸的所谓“写真”,他们真不知道能不能予以冲印?

(《报刊文摘》2001年9月24日)

(7)爸爸动手打我时,我更气妈妈为何不挺身相救,只在事后抱着我哭?

(陶晶莹《我的妈妈》)

例(5)的“如何防止这种事情的出现”和“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都是“应该知道”的宾语,全句仍是陈述句,所以应将两个问号分别改为逗号和句号。例(6)同例(5)一样,也应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例(7)的“妈妈为何……抱着我哭”是“更气”后面的宾语,全句是陈述句,所以句末不能用问号。

(8)被告广西民族医院所谓的“灰色地带”是偷换概念,其目的是为了推卸责任;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当时没有做必要的病理切片复查,即检查原告体内是否有癌细胞?是否有必要放疗、化疗?而是盲目地进行多次放疗、化疗,使钟群的身心进一步受到伤害,也应承担过错责任。

(《华商报》2003年2月9日)

例(8)的“当时没有做必要的病理切片复查,即检查原告体内是否有癌细胞”及“是否有必要放疗、化疗”都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所以句末不能用问号,而应该用逗号。

(9)一次母亲见他独坐藤椅上垂泪,忙问怎么回事?

(沈虎雏《儿子眼中的沈从文》)

(10)面对琳琅满目的礼品,儿子对她说:“妈妈,太多了,我都不知道先挑哪件好?”

(黄传会《“希望工程”纪实》)

例(9)中有疑问代词“怎么”,例(10)中有表疑问的“哪件”,但句子都是陈述句,所以句末不能用问号,而应该用句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