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故事导读」《黑与白》——问题父母的蜕变

【第14画面】

「儿童绘本故事导读」《黑与白》——问题父母的蜕变插图

原文:

突然,一阵刺耳的哨声打破了欢乐的气氛。车身晃了一下,开动了。很快,男孩把手缩了回来,任由纸片飘落。他打着哈欠,又蜷缩在温暖的座位里。

在车里,他们又放声歌唱了。天黑的彻底,估计没人看见我们。我们在快餐店门口停下车,妈妈走进去,没多久就笑着出来,怀里抱着全家人的晚餐——像平常一样,每人一包,食物用报纸包着的。“瞧,”她说,“每个人都在这么做。”

不过,关于荷兰奶牛,最好的消息……

解析:

“温暖”这个字眼,在这里是一个明显的转折,一扫之前的阴霾氛围。从开篇黑暗的车厢开始,就给人阴冷的感觉。直到现在,经过这四副简单的“雪花”实景,故事里终于出现了“温暖”。于是,这个又冷又暗又模糊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

此时整个画面变成了黑白色,姐弟俩虽然是黑色的剪影,但可以看出两个人吃着薯条,表情十分的开心,女孩的嘴终于翘起来了,眼睛也弯弯地充满笑意。这个家,也终于有了温暖的感觉。

蒸汽火车冒着浓浓的白烟开走了,此时车站的画面变成了黑白色,白烟、纸屑模糊了视线,像是幻影一般。可是,到底第一个故事是幻影,还是第三个故事是幻影呢?

黑白的画面,看到一个巨大的母乳。这传达出怎样最好的消息呢!

整个面画变成了黑白色,营造了一个黑与白的世界,是唯一一页完全用这两种颜色绘成的画面,终于回归主题,紧扣书名《黑与白》。

在这一页里,男孩蜷缩在温暖的座位里,姐弟俩享受着欢乐的家庭时光,火车带着欢乐的人群离开,荷兰奶牛也有了好消息,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发展。

【第15画面】

「儿童绘本故事导读」《黑与白》——问题父母的蜕变插图1

原文:

男孩醒来的时候,火车停在月台上,月台被巨大的玻璃屋顶罩着。他把鼻子贴在车窗上,没有云朵,没有雪花,没有歌声。不过,有两个人正朝着列车的方向走来,他们身上有男孩熟悉的东西。男孩跳上月台,他们快步跑向他。“嘿,我的宝贝!”男孩的妈妈说:“你一定经历了不寻常的旅行。”

我不得不承认,结局有点儿滑稽——就算清扫完屋里的碎纸片,也还是可笑。就在我要上床睡觉的时候,我听见——“嘿,宝贝,作业写好了吗?”对于这类父母,你得小心,太累人了。

就是,当需要挤奶的时候,无论走多远,它们都是要回家的。

解析:

男孩醒来的时候,火车已经停在站台上,窗外没有雪花也没有歌声,不过有俩个人等候着他。男孩很兴奋地跑向他们,而男孩的妈妈说:“你一定经历了不寻常的旅行!”孩子经历了黑暗、寒冷和迷茫后,终于迎来了应属于他的温情。这是否就是第二个故事中男孩的所求呢?这里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重合了,第一个故事中的男孩就是第二个故事中小男孩的现状与追求。是二图中的小男孩布下的一个局,是他内心翻转的反应。

至此,第一个故事结束了。但第一个故事里留下了伏笔猜谜:飘动的砾石,神秘的老妇人,车站撕碎的报纸。是否已经解开了呢!

一家人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夜晚,此时画面的色调变得明亮而温暖,给人明媚温暖、和谐融洽的感觉,这才是真正幸福快乐的一家人。画面中是姐姐上楼睡觉的背影和小狗的脸部特写。爸妈提醒了一下女孩的作业,这是父母望向孩子的角度。而女孩心里却说:“对于这类父母,你得小心,太累人了。”可以想象女孩虽然抱怨,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嘴巴肯定是往上翘的。

同页的第一个故事里的小男孩终于到达了旅途的终点,找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暖。第二个故事里也打破了亲子关系间沉重冰冷的厚冰。这也是巧合吗?

火车开走了,留下了满地的纸屑,工作人员正在清扫。站台右边,一个戴着黑色帽子和黑面具、穿着黑白条纹上衣的男人正挥手与远去的火车告别。这个人跟第一个故事中坐在男孩对面的老妇人特别像?他也跟第二个故事中电视里出现的囚犯是同一个人,也是第三个故事中的逃犯。他和男孩分别后,在这一站下车了。他跟远去的那些人打着招呼,是在祝福他们吗?我们说这个逃犯也是第二个故事中小男孩的化身,被家庭父母禁锢,他要逃离,当父母调整了姿态,他也不再逃匿,而是堂堂正正地做人了。同页第二个故事中的姐姐上楼可以睡好觉了,他也堂而皇之的做起了自己。

当画面再次转亮时,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暖而美好。当需要挤奶时,无论走多远,它们都是要回家的。是的,奶牛回到了田地,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一切都回到了正轨。

四个故事到此结束,既独立又互相关联。作者用巧妙的构思,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既梦幻又真实的世界。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回到了正常轨道:男孩找到了父母,问题父母开始询问孩子的作业,车站不再开派对。

第一个故事也许就是第二个故事里孩子们的愿望,他们在渴望父母更多的关爱,他们的追求是一场旅行,在经历了一场不可思议的变故后,父母终于走入了他们的世界。

【第16画面】

「儿童绘本故事导读」《黑与白》——问题父母的蜕变插图2

解析:

真正解答迷题的是最后一页,画面中一只手拿起了玩具火车站。可想而知,这是男孩在收拾自己的玩具,他手里的火车站正是第三个故事中的火车站。一旁是小狗叼着一片报纸,还有两片报纸正飘出画面。原来,第一个、第三个和第四个故事都是第二个故事中的男孩想像出来的。

左上角《幻影》是讲一个小男孩第一次乘坐火车独自旅行,坐火车去看父母,在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经过长时间的旅途,他来到了一个大的站台,看见了等待着迎接他的父母。母亲相信他一定经历了不寻常的旅程。

左下角《问题父母》讲述的是一对工作非常忙碌的父母,突然有一天回到家中放下工作和孩子的学习,用报纸做成戏装,和孩子们一起嬉闹。结局却很滑稽,以睡觉前的问候“嘿,宝贝,作业写好了吗?”收场。

右上角《一场等待的游戏》讲了火车的晚点,让站台读报等车的人们焦躁,无聊起来,一场折纸的游戏让等待看上去也并不是那么难熬。

右下角《混战》穿白黑伪装的逃犯想混到奶牛群里逃跑。虽然确实难以分辨,但是当需要挤奶时,无论走多远,奶牛都是要回家的。

而《黑与白》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用玩具车站和火车演义的一个幻想故事,他的家庭氛围十分淡漠、死气沉沉,没有丝毫的温情。他想象出一个逃犯越狱,实际上这是在暗喻自己,他要逃离这个家庭,家就像是一个监狱,逃犯的装扮与男孩相通的。他把自己的心历当做一场孤独的,阴暗的不寻常的旅行。火车中的男孩就是他的暗喻。

这些只因爸爸妈妈在激烈的职场中,变得冷漠、自私和漠不关心。但男孩渴望父母更多的关爱,就设计了一场孤独的旅行,以期得到父母的觉醒和爱。一路上,遇到了逃犯,这就是他自己的写照。他遇到了不可思议的停车事故,听到了欢乐的歌声,看到了匪夷所思的飘动的石头,和飞舞的雪花报纸,这是他期待的。而此时的父母就像所有人一样,没有交流,相互隔阂。他是逃犯也就是自己也时刻隐藏封闭着自己的内心,这是与他的渴望温暖是矛盾的。

一列迟到的火车,让人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他的父母也是等待的一员,非常忙碌的父母,突然有一天回到家中放下工作和孩子的学习,用报纸做成戏装,和孩子们一起嬉闹。这是父母的改变,也是孩子期待的。一副不可琢磨的心态,但小男孩慢慢融进了其中,他们间的距离拉近了,一包薯条代表着爱与温暖,姐俩变得有了笑容。还用乘车的男孩来暗喻得到欢乐与温暖,而等候的人们也由孤独变为派对,有了交流,变得愉悦。这就是变化的父母和孩子。

用车到站了,父母的接站,家庭变得融合有了温暖,一家人的晚餐和妈妈的薯条,也暗示小男孩等到了妈妈的爱与温暖。最后,用母牛的回家,暗示当需要挤奶时,无论走多远,奶牛都是要回家的。

冷漠的人际关系,淡漠的亲子关系,冷冰冰的城市,黑白僵硬的水泥空间……所有的这些都是用一场混乱来揭示。在经历了一场不可思议的变故后,父母终于走入了他们的世界,这是他所期待的。

【封&底】

「儿童绘本故事导读」《黑与白》——问题父母的蜕变插图3

解析:

封面风格简约而理性,黑色的背景,蓝白绿三种颜色的字母,跟正文的相互应,预示着黑与白的世界会淡去,终将迎来蓝色和绿色的生机。

封底中奶牛的花纹是一个人,他用手指着奶牛的乳房,意在告诉所有人,爱如同乳汁一样不可或缺。

这本书作者究竟想传达什么?人们(包括小偷、奶牛)对脱离常规生活轨道的渴望。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的反思,这本书写作于1990年左右,没有手机,人们报纸不离手,父母们忙于挣钱养家,给孩子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却没有用心来陪陪孩子,倾听孩子的需求。

这本书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强调了人类的理性的局限性,真理的复杂,以及社会的多元。代表着:解构、批判、虚无、打破。这就是为什么故事和很多画面看起来支离破碎七零八落了,时间轴也不是连贯的,甚至一个故事本身就名为《幻影》,水彩的画面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四、作者信息

大卫·麦考利(David Macaulay),1964年生于英国,移居美国,是美国著名绘本作家、插画家。曾获诸多国际大奖的殊荣,包括凯迪克金奖,还曾经两度提名国际安徒生大奖。

1973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大教堂》,随后五年间,又出版了描绘罗马的《城市》、勾勒埃及的《金字塔》和重现欧洲的《城堡》等。

1234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