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之最」最早提出诗歌声律论的诗人沈约

「中国诗之最」最早提出诗歌声律论的诗人沈约

最早提出诗歌声律论的诗人沈约

中国最早提出诗歌声律论的诗人,是南朝梁文学家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竟陵八友”①之一。少罹家难,孤贫好学,遂博通群籍。后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太子少傅。齐、梁时身为名公巨卿兼文坛领袖。卒谥隐。因梁时曾封建昌侯,故世称沈隐侯。其著述极丰,近三百卷,惜流传至今仅有《宋书》(二十四史之一)和明人所辑《沈隐侯集》。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侍宴和应制之作,部分则为拟古乐府,虽平稳工整,但佳作极少;较为突出的是山水诗(如《早发定山》《石塘濑听猿》等)和怀人诗(如《别范安成》《伤谢朓》等)。这些写景感怀诗,感情诚挚,诗风清丽,不乏上乘之作。

声律论的产生,有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可寻。在沈约之前,诗歌声律便初为人识。诸如《诗经》、楚辞的韵式,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二字、四字异声,三国曹植诗的“音律调韵”(沈约《谢灵运传论》),西晋傅玄诗的声韵安排,南朝宋谢灵运诗两句间的谐调,皆足以证明。在沈约之前,也曾有人提出过关于诗歌声调的主张,如西汉司马相如的“一经一纬”(据《西京杂记》所载)、西晋陆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文赋》)、南朝宋时范晔的“性别宫商,识清(指平声)浊(指仄声)”(《狱中与诸甥侄书》)等。然而,诗人虽讲究字声配合,却只是根据自身经验自发调节而成;学者虽触及声律脉搏,却未能觉察其中规律。这样,就难以自觉地构成声律格式,更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声律论的产生,也有音韵学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汉魏之际,“反切”②兴起。魏晋出现韵书《声类》《韵集》。迨至六朝,韵书蜂出。诸书虽早已失传,但沈约当不至于皆未能睹。特别是同时人周颙③的《四声切韵》,对其助益更大。此外,南北朝佛教鼎盛,为翻译梵文佛经而在诵读时又不失原声调,就必须辨析汉语声调。因此,文士们对汉语的声律自然要有所探究。可见,声律论的产生,决非一蹴而就。

齐武帝萧赜永明(483—493)年间,沈约根据周颙发现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结合自身的研究,④主要应用于诗歌创作,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声律理论,即“四声八病”说,后世称“永明声律论”。当然,其声律特点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文体,只不过不像诗歌这样必须严格遵循罢了。

永明声律论的具体内容,由于沈约的有关著作早佚,故后人只能从其片段论述中窥见一斑。沈约在声律论代表作《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段话是说,他对诗律的认识,是受到绘画和音乐的启发:绘画要“五色相宣”就必须调配好颜色(玄黄),音乐要“八音协畅”就必须调配好乐音(律吕),而诗歌要音调谐美,当然就应调配好字声,做到异声相配,取得“相变”“互节”“前有”“后须”“尽殊”“悉异”的效果。而要“妙达此旨”,自然少不了在“四声”基础上调和“平仄”。尽管那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仄”概念,但难能可贵的是,沈约已意识到“四声”可以分为“宫”与“羽”、“低”与“昂”、“浮声”(相当于平声)与“切响”(相当于仄声)、“轻”与“重”两大类。可见,其虽未直言“平仄”,却已言中“平仄”了。随后,沈约更提出了具体的诗律要求,即五言诗一句之内,要轻重音(即平仄声)交叉搭配。也就是说,一句之内要平仄相间,两句之中要平仄相对。这较之前人对于诗律的初识,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展。循此,人们就能够自觉地构架出律联,而律联正是律诗最重要的基本单位。

区别四声、调和平仄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基本法则。在创作实践中,还应遵循一些具体的条规。为此,沈约提出了他的“八病”说。究竟何谓“八病”,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北宋李淑《诗苑类格》载沈约云:“诗病有八: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对于这些诗歌创作必须避忌的声病,后人的解释虽互有歧见,但多数人认同《文镜秘府论》所述,即:

平头:五言诗上、下两句首字同声;

上尾:五言诗上、下两句尾字同声;

蜂腰:五言诗一句中二、五字同声;

鹤膝:五言诗一、三句末字同声;

大韵:五言诗同一联中有与韵脚同韵字;

小韵:五言诗同一联中韵脚之外有同韵字;

旁纽:又称大纽,即一句内有隔字双声;

正纽:又称小纽,即一句内有双声叠韵字。

以上“八病”,前四病是就五言诗两句内声调配合而言,要求力避;后四种是就五言诗一句中声韵而言,允许稍宽,甚至唐以后不再视为声病而无须避忌。

综观永明声律论,其利用汉语多单音词和每个音节具有一定声调的特点,以求得诗歌声调抑扬顿挫,和谐悦耳。这对促进我国古体诗的声韵形式美和唐以后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也应该看到其所存在的弊端:一是易导致只重格律采藻的形式主义文风。诚如《诗品》所批评的,它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二是苛细得使人难以适从,就连当时被尊为文坛大家的沈约本身也做不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诗歌创作。“永明体”诗人中之所以谢朓成就最高,与谢不完全受掣于声律论有很大关系。三是由于当时声律论处于初起之时,仅着眼于一句之内和两句之中的声律,而不能顾及全篇,故自然会造成一首诗在声律上的单调,且篇幅越长,单调少变的缺陷就越发显现。

【注释】

① 竟陵八友: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友。《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陲等并游焉,号曰八友。”八人作诗注重声律。其中以沈约声誉最高,谢朓成就最大。

② 反切:一种前一字取声母、后一字取韵母和声调,拼合成另一字字音的传统注音方法。三国魏人孙炎著《尔雅音义》,最先用此法注音。

③ 周颙(?—485):南朝齐散文家、音韵学家。字彦伦,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舆西南)人。宋、齐时历仕,累官至国子博士兼著作郎。善文,尤精于音韵之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七篇。著有《四声切韵》,已不传。

④ 沈约于永明六年撰成《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此书虽已佚,但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谓:“永明中,沈约文字精拔,感解音律,遂撰《四声谱》。”可见沈氏研究音律之功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