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著名女诗人蔡琰蔡文姬(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中国最早的著名女诗人,是汉魏间的蔡琰。
蔡琰,生卒年不详,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幼年曾随父度过一段亡命流离生活。十六岁嫁河东(今山西夏县北)人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寡居。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被胡兵掳入南匈奴(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与左贤王生二子。十二年后,即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念蔡邕无后,又慕文姬之才,遣使者周近以黄金、白璧将她赎归,再嫁同郡董祀,并让其整理出蔡邕所遗作品四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琰集》一卷,已佚。今存题为其作品的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一首。代表作五言《悲愤诗》,是我国第一首文人创作的五言叙事长诗。此诗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孔雀东南飞》堪称建安时期叙事诗的双璧。另一骚体《悲愤诗》,多数人认为系蔡琰所作,但由于所述情节有与其生平不相合之处,故亦有人疑为假托之作。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虽相传为其所作,但多数人持异议,真伪尚无定论。
蔡琰诗虽存世极少,但流传颇广,影响不小,连诗圣杜甫的五言叙事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亦与其有一脉相承之处。
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蔡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伪作)。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