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何并称为“三曹”?
“三曹”是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并称,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而显赫于世,故后人合称“三曹”。
曹操,字孟德,建安风骨的开创者。他将汉乐府中《薤露》这样的悼亡诗改为抒发人生豪迈 民间苦闷的的诗句,并且继承了“感于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写作。“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等千古名句,慷慨激昂。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以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远见,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写出了不少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离乱现实,气魄雄伟、慷慨悲壮,被誉为“建安风骨”的诗作,为建安文学奠定了基础。
曹丕,字子桓,魏国的开创者,“便娟婉约”是他的风格,曹丕才华横溢,他与曹植的的能力不相上下。刘勰在《文心雕龙》说的很到位,“曹丕以位尊减才,曹植以位卑增益”。曹丕《典论·论文》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著作,“建安七子”称呼就来自这里。他同父亲一样,为建安文学集团的建立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开七言诗之先例《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竟为霜”成功化用,宋玉《悲秋赋》悲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诗歌创作上略逊其父和其弟,但其《燕歌行》则是千古言情名作。
曹植,字子建。钟嵘《诗品》里称他为建安文学之首。谢灵运曾说“天下之才,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曹植的才华一直为世人称赞,《白马篇》《洛神赋》《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曹植七步诗的典故一直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曹植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诗以五言为主。前期作品多为贵族公子生活的自状,洋溢着豪迈乐观精神,后期则多为抒写胸中郁积不平之作,充满悲凉凄楚,情调也较沉郁苍凉。
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汉末魏初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的阶段,也是七言诗打下基石的阶段。由于乐府诗的影响和诗经的四言诗的遗迹,又加上这段时期战乱频繁,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情感复杂,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因此作家们在以诗歌抒怀时,或悲愤,或慷慨,有斗志昂扬的意气风发,却也常常面临生离死别、命运坎坷的窘况。
而曹氏父子的建树,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各类风格,且三人所擅长的诗歌写作手法以及诗中涌现的情怀也是迥然不同。
七步成诗曹子建
人们在谈到曹植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七步诗》中那句直白又铿锵有力地痛斥兄弟残杀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为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以及坎坷多牟的命运使得无数文人深表同情,就如同刘备用眼泪打下蜀国一片江山一般,因为柔弱反而更赢得世人的青睐。虽然这般比喻不甚贴切,但人们往往同情弱者的心理确实在此处稍有体现。
当然,曹植本身文采气骨兼备,其才华和在诗歌上的影响才是他能得到文人推崇的根本原因。曹植诗歌可分为前后期,前期诗歌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充满抱负和信心;后期诗歌表达更多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之情,其中有对个人遭遇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也有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后幻想在神仙世界里得到解脱的情怀。
锺嵘在《诗品》中对曹植的评价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的诗歌中风骨和文采完美结合,在当时诗坛里可以说是最杰出的代表。两晋文人谢灵运曾说过:"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八斗",曹子建即曹植,可见当时文人对他的评价之高。
曹家父子三人,不仅在建安文学中建树颇多,地位高贵,其诗歌风格,文采等对后世文士诗人的写作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人们在谈论起中国古代文人志士时,曹家父子一直都是被放在前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