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赶庙会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庙会又叫庙市,在庙会上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男女老少参与其中,置办货品,游园玩耍,十分热闹。如今北京地区还有几处闻名遐迩的大庙会,比如地坛庙会、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等。可是,从庙会的字面来看,难道它与寺庙有什么关系吗?

没错,庙会确实与寺庙有很深的渊源,庙会就是在寺庙祭祀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上溯至远古时期,祭祀是一种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主要祭祀天地、祖先、自然神。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聚集在一起,举办活动来渲染气氛,比如演奏乐器、表演节目、进献贡品、跪拜,等等,这就是庙会的雏形。

真正意义上的庙会形成,是在东汉时期,那时佛教传入中国,本土道教也逐渐形成,庙会与宗教活动结合起来,开始绽放出光彩。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以佛教寺庙、道教道观为核心,聚集在庙宇周围,因此称为庙会。由于参加祭祀法会的人数众多,一些商贩由此在庙会周围兜售商品,街头艺人也表演一些歌舞杂耍,庙会也逐渐延伸出集市的功能。

庙会集市完全形成是在唐宋时期,当时佛教、道教达到了全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教活动的名目繁多,如圣诞庆典、坛醮(jiào)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在这些宗教仪式上又融入了许多娱乐性质的活动,如舞蹈、佛像出巡、戏剧等,这不仅吸引了信众观看,许多非信众也由此驻足。

随之出现的则是商品集市和游园市场的繁盛。商人小贩出售民间玩具和零食,假面具、泥人、面塑、拨浪鼓、吹糖人等,哄得小孩驻足忘返。同时也有生活用品集市供家庭妇女采购,锅盆碗箸,衣帽鞋袜,应有尽有,集市场面宏大,商品便于对比挑选,价格也便宜,是妇女们最满意的购物场所。此外,还有各类艺人杂耍,踩高跷、说相声、扭秧歌、布偶戏、数来宝、唱秦腔,等等,更是将场面烘托得热闹非常。人们还可以参与其中,玩一些街头套圈、猜谜等民俗游戏。庙会的商贩们也是流动的,赶完这个庙会,又到下一个庙会摆摊。

明清时期,庙会的主要功能已经由祭祀变成了集会,真正祭祀、参与宗教活动的人并不多,倒是前来购买商品、游玩的人们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古今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都曾描绘过庙会的热闹场面,并且庙会也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无不喜爱的热闹去处。如今,各地还保留着许多各具特色的庙会活动,有机会不妨去看看热闹吧。

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一、古代庙会的历史渊源

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礼记》曰:“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社祭时要有舞乐。《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可见,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的影响。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乐此不疲的来庙会游玩,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到唐宋时期,两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庙会上的表演活动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出现了,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其后在宗教仪式上慢慢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吸引了信众,更让其他非信徒愿意参观。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佛教文化出现空前的大影响,甚至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教庙寺林立,石窟大兴,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使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唐宋时代的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地区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保持着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经过帝王们的倡导更迅速地繁盛起来。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和文化大繁荣,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庙会亦应运而兴。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简而言之,社祭乃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早期庙会的形态

1、祭神仪式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2、祈子活动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会”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带有巫术意味的祈子活动,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巫术形式,便会附着于各种集会形式展现出来。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庙会有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天津的妈祖(天后宫)庙会、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庙会、北京的妙峰山和白云观庙会等。

三、现代庙会的主要内容

1、赶庙会

庙会的主体活动大致有三项:一是庙里的和尚、道士做“法事”、“道场”,即举行祭祀神佛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扎成真人般的大小的神像托偶,举行游行式的祭典;二是善男信女们进香朝拜、许愿求福;三是借此机会进行的文艺和商贸活动。四面八方赶来的信徒加上逛庙会看热闹的人们,便构成了庙会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一般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参加,在方圆几百里内远近闻名。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赶庙会大多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人成帮结伙地前往。乡下的农民也大多放下手中的农活去赶庙会,四乡八镇聚集来的人,要吃、要住、要买东西、要看热闹,就为庙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逢有较大规模的庙会,经营各种饮食小吃的、卖鞋帽布匹的、抽签算卦的、卖丸散膏丹的、打把式卖艺的、卖日用杂货的、唱大鼓拉洋片的、卖民间工艺品的等等各类生意人、手艺人、江湖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使庙会成为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大舞台。

2、演戏

演戏三天四夜,每过十年为大年,有十几个演戏班子同时演戏这叫斗台戏,各班子拿出最好“行头”、“剧本”,各自都想斗几他方者,而名声大振。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3、踩高跷

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身量高的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一向为人们所喜爱。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谢。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

4、放生

所谓放生,即赎取被捕之鱼、鸟等诸禽兽,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5、求签

香客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市民正在神像前祈福求签

6、出巡

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

7、打金钱眼

设三座桥下无水的石桥,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

总结:古今庙会存在的意义

民间的庙会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经济技术方面是百货交易;在社会组织方面是“社”或“会”;在意识形成方面是礼神娱神,这便是我国庙会能够长期传承的经济基础和民俗惯制。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所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因此,与其说庙会是宗教活动倒不如说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能准确地反映庙会的本质属性。所以说准确地讲这种多内涵型庙会可称为节日型庙会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庙会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庙会与庙有什么关系吗?(庙会的由来和历史)

淮阳太昊陵庙会

总之,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