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但在唐代前后,它的名字却叫“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等,今名是沈括于1080年命名的。
沈括画像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他的父亲沈周当过不少地方的官员,使他有机会随父亲走过全国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很关注当地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新鲜事。
一次,在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天,沈括骑马途经陕北延寿县,只见延河两岸帐篷星罗棋布,烟雾腾腾。这引起了他的一番深思,时值冰天雪地,柴源不足,怎么这里却炊烟袅袅呢?
沈括下马一看,才知道居民烧的不是木柴,而是一种黝黑发亮的液体,如脂如膏,点燃后热量非常大。
沈括忙问居民:“请问这种黑水是什么?你们从哪来采集的?”“这是生长在水边的脂水,和砂石啊泉水啊混杂着,从岩石缝里一点点渗出来的,我们用野鸡尾毛将其沾取上来,采集到瓦罐里。”居民告诉他。
沈括再仔细一看,发现这种脂水很像清漆,燃起来像火炬,而且冒着很浓的烟,帐幕沾上了油烟都变成了黑色。他想,这种烟煤能不能做墨呢?于是收集了一些用它写字,发现非常有光泽,沈括就大量制造,给它取名叫延川石液。
他告诉当地居民:“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广泛流行在世上。在将来,石油肯定会派上大用场!”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他还写过一首《延州诗》,描述了延州开采石油形成烟尘滚滚的盛景:“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持续高产的中国大庆油田,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科学链接:战争中的石油武器
在沈括给石油命名前,它就已经出现在了中国古代的战场上,古人以石油为主要原料制造一种燃烧类武器,它滑腻如油,见火即燃,十分迅猛,因而称其为猛火油。《资治通鉴》记载,917年,吴王派人专程赶往契丹,以猛火油相赠,并嘱咐说,打仗的时候用此油焚烧敌军的城楼和军器有奇效,如果敌军用水灭火,则火烧得更旺,杀伤效果更棒。
919年,猛火油在实战中展现了它的威力。吴越王钱镠(liú)的儿子钱元瓘(guàn)在与淮人作战中,把猛火油装在铁筒里发射出去,像现代的喷火枪一般,毁伤敌船无数。
自此,猛火油打开了它的广阔市场,在军事战争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后来宋朝为取得战争优势,甚至在东京汴梁设立了军器监这一机构,其中就有专门加工猛火油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