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之最」新诗最早的开拓者胡适

「中国诗之最」新诗最早的开拓者胡适

新诗最早的开拓者胡适

中国新诗最早的开拓者,是诗人、学者、教育家胡适

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疆,又改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居所。1896年至1903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由母亲包办,与邻县旌德识不得几个字的小脚姑娘江冬秀订婚,而后便随三哥到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澄衷学堂和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留美官费生,因用“胡适”之名报考,此后便正式沿用此名。抵美后,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修习农学、哲学、经济、文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夏回到上海,很快便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年底即回家乡完婚。是年,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于1920年底脱离《新青年》阵营。

1922年另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倡所谓“好人政治”,鼓吹“整理国故”,并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宣扬“读书救国”,终于从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中分化出去。1923年底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参与筹办《现代评论》周刊。1927年在上海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并在沪写作和讲学。1928年3月,受聘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参与创办《独立评论》,发表支持国民党政权的文章。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2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同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1948年离开北平到南京。1949年4月6日离沪去美国,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去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中国哲学史》(上卷)、《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文存》(1—4集)等。

胡适1906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不久就在校内刊物《竞业旬报》上发表过一些白话文字,从写稿到主编历时两年多,文字和思想上都得到了锻炼。1915年在美国留学时,这年夏天,他已认识到白话是活文字,古文则是半死的文字。那么,胡适又是怎样作起白话诗来的呢?据其《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一文称,完全是被“逼”出来的:1915年在康乃尔大学读书时,胡适和友人任鸿隽、梅光迪(字觐庄)、杨铨(号杏佛)、唐钱(字擘黄)谈论中国文字问题,而后话题转到中国文学问题上,他认为“这是一个大转变”。在争辩中,胡适时常提到中国文学必须经过一场革命。9月17日,他送给梅光迪一首长诗,内中云:“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势不容坐视。”这是胡适第一次用“文学革命”一词。9月20日,他在转学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火车上,用任鸿隽挖苦他的游戏诗韵脚,写了一首很庄重的答诗,寄给诸友人。在这首短诗中,胡适“特别提出了‘诗国革命’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个‘要须作诗如作文’的方案,从这个方案上,惹出了后来作白话诗的尝试”。1916年7月22日,在“一场大笔战”中,针对出来为任鸿隽打抱不平的梅光迪,他又作了一首一千多字的白话游戏诗予以应答。此诗受到了友人的批评,甚至还遭到责骂。

彼此的争论点归结起来,就是“白话是否可以作诗”的问题。胡适说:“这一首游戏的白话诗,本身虽没有多大价值,在我个人做白话诗的历史上,可是很重要的。因为梅、任诸君的批评竟逼得我不能不努力试做白话诗了。”由此,他决心“要用白话来征服诗的壁垒”,并在7月26日给任叔永的信中表示,“吾志决矣。吾自此以后,不更作文言诗词”。这是胡适第一次宣言不作文言的诗词。于是,胡适决定此后不再和友人打笔墨官司,而是努力进行作白话诗的试验。在“可惜须单枪匹马,不能多得同志,结伴而行”的寂寞中,8月23日他坐在窗口午餐,忽见一对黄蝴蝶飞来,一会儿一只飞去,另一只飞了一会,也慢慢地飞去寻同伴了。胡适“感触到一种寂寞的难受”,灵感一来,便写了一首白话小诗,题目就叫作《朋友》(后来才改作《蝴蝶》)。尽管这首诗尚有些旧诗的残余气息,但却是中国新诗自觉实践文学革命主张的开山之作。还没写得几首,胡适便借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的诗句,给自己将来的诗集起了个《尝试集》的名字。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发表《白话诗八首》(《朋友》列于其中)。它们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同年回国后,胡适仍坚持写作白话诗,陆续发表于《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刊物上,并于1920年3月出版了我国新诗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诗集。

胡适不仅努力试验作白话诗,而且还在理论上大加倡导。1917年1月,他还是一名留美学生,就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八事①。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得到陈独秀等人的支持,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有着重大影响。同年5月,他又在该刊第三卷第三号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认为改良文学当注重“历史的文学观念”,“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而“今日之文学,当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回国后,于次年4月在《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认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新文学建设的“唯一宗旨”,“死文字决不能产生出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胡适在上述言论中,反复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为正式文学语言的主旨,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胡适还总结尝试白话诗创作的经验,于1919年10月写成《谈新诗》一文。文章肯定初期白话诗人在“要求语言和文体的解放”,争取新诗的“正宗”地位所做的努力;主张“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认为古今中外的文学革命运动都是从“文的形式”方面下手的。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也是“诗体的大解放”,因为“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文章以历史进化的观点考察中国诗歌的变迁,得出这次诗体大解放乃是“自然趋势”,并进而从已经发表的新诗创作中,探讨新诗的音节问题。此文可谓是我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上最早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曾被茅盾称为新诗初期的“一根大柱”。

综上可知,是胡适第一个提出“诗国革命”问题,是胡适第一个试作白话诗,是胡适第一个作成白话诗,是胡适第一个发表白话诗,也是胡适第一个出版个人白话诗集,还是胡适第一个撰写具有深远影响的诗论文章。胡适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开拓之举,功不可没。

【注释】

① 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