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活化石」文昌鱼

「海洋活化石」文昌鱼

文昌鱼与人类

文昌鱼的脊索

文昌鱼虽然是不怎么起眼的微小动物,可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是非常珍贵的。最初,科学家们认为它们是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进化过程的中间物种。在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5亿年前的样子,海洋里生活着很多的菊石、海百合、奇虾、鹦鹉螺一类的生物,它们要么是有硬壳保护自己,要么是身体柔软、行动灵活可以躲避敌人,它们的身体里不像我们哺乳动物或者鱼类有一根从头到尾的脊椎骨。正是因为有了这根脊椎骨,生物才能更好地控制身体,逐渐发展神经系统,这也为进化成智能生物产生大脑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可以说脊椎骨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脊椎骨究竟是如何长出来的呢?

「海洋活化石」文昌鱼

为了研究脊椎骨是如何衍变出来的,科学家们找到了文昌鱼。这种生物的脊椎骨还不能称为脊椎骨,只能称为脊索。这些脊索动物的祖先就有一部分变成了现在的脊椎动物。原来人们以为文昌鱼就是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变的活证据,因为文昌鱼没有明确的头和脑,它们既不像鱼,又不像虫。尽管在捕食等活动中像无脊椎动物,可它们的确拥有了最原始的脊椎,并且身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都有了脊椎动物的雏形。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都将文昌鱼作为一种进化的中间物种来加以研究,可是研究者却一直没有找到其他的化石证据来证明文昌鱼的祖先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找到文昌鱼的祖先向脊椎动物进化的时间证据,甚至人们都没能找到为什么文昌鱼没有进化成脊椎动物而保持了原来形态的原因。这一切都成了谜。直到有一天,在我国云南澄江地区的大发现才终于破解了这个科学谜团。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海洋活化石」文昌鱼

为了找到化石的证据,科学家们来到了我国云南澄江地区。这一地区出土了很丰富的化石,这些化石都是各种各样奇怪的虫子,几乎全都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生活的时代被科学家们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代”。在这个生命大爆发的时代里,单细胞生物变成了多细胞生物,可伟大的大自然并没有规定它们朝哪些方向发展,于是生命开始了争奇斗艳。那时候各种生命形态层出不穷,大自然将它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终于,中外的科学家们发现了海口鱼,科学研究发现这种鱼类尽管很原始,却已经有了明显的脊椎,远比文昌鱼的脊索要更先进。这样一来,脊椎动物的出现时间便提前到了5亿年前,这似乎明确地告诉人们:早在寒武纪,脊椎动物就已经开始分化出来了,而不是人们认为的脊椎动物是后来的无脊椎动物在某时期演化而成的。

这样的结果可以帮助人们继续探寻脊椎动物发展的历史,毕竟海口鱼是很原始的鱼类,研究它们将更加有助于人们发现更多脊椎动物进化的真相。可是化石毕竟不能将所有的信息传递给人类,更多的知识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学习与找寻。这样一来文昌鱼的身世就更加扑朔迷离了,它们的地位究竟应该怎样评定?它们的过去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些谜底就等着小朋友在未来为我们揭开吧。

文昌鱼的消亡

「海洋活化石」文昌鱼

我国福建厦门翔安区刘五店盛产文昌鱼。文昌鱼是珍稀名贵的海洋野生动物,已经被列为我国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关于文昌鱼的名字由来有这样的传说:古代,文昌帝君骑着鳄鱼过海的时候,从鳄鱼嘴里掉下许多小虫,这些小虫掉到海里就变成了小鱼。后来人们开始以捕捞这种鱼为生,为了纪念文昌帝君赐给人们这样好的礼物,人们就将这种鱼命名为“文昌鱼”。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也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可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了过去,我们人类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了先人们的祈福和祝愿。我们修筑了河口的船闸,截住了河蟹的产卵道路,长江上越来越多的污染和航运活动让白鳍豚彻底消失,现在文昌鱼也将要步上白鳍豚的后尘了。

在东南亚一带,无节制的商业捕捞加速了文昌鱼资源的枯竭。我国福建厦门高集海堤的修建就直接导致了曾经年产60吨文昌鱼的刘五店渔场的消失。曾几何时,我国的文昌鱼享誉全世界,现在如果再不加以保护,这一切必将成为往事。

「海洋活化石」文昌鱼

文昌鱼百科

文昌鱼并不是鱼。它们没有真正的鳍,它们的鳍是鳞片。没有骨头的文昌鱼无法留存化石,因此科学家无法确定它们究竟产生于哪个年代。但从它们的身体结构来看,文昌鱼毫无疑问是史前动物,在5亿年前就出现了。虽然个体的文昌鱼寿命并不长,只有两年零八个月,但作为种群,这么微小的动物却经受了5亿年的环境变迁,坚强地存活到了现在,真是一个奇迹。

「海洋活化石」文昌鱼

文昌鱼虽不是鱼,但外形像小鱼,眼睛是两个感光的点,身上没有明显的鳍、鳃等。文昌鱼的个头儿不大,美国海岸的文昌鱼最大能长到100毫米左右,而我国海域附近的文昌鱼平均体长也就在50毫米左右。

文昌鱼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边。它们对栖息地的要求很高,必须是水质、沙质较好的海域。因此文昌鱼可以作为一种环保指示物种,有它们在的海域,水质和沙质一定都不错。

文昌鱼非常不喜欢在白天活动,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是将身体埋在海底的沙土中,仅仅把前端露在外面,用特殊的口器过滤随着水流漂来的浮游生物。到了晚上,文昌鱼才活跃起来,离开沙窝,如同离了弦的羽箭弹射到水面活动,可一旦遇到惊扰,它们就会立即游回沙窝内藏起来。

海洋馆里的文昌鱼

非常遗憾,无论是在海洋馆里寻找真实的文昌鱼,还是在博物馆里寻找文昌鱼的标本,恐怕都会让小朋友们失望了,因为这些地方能有文昌鱼的可能性太小了。

「海洋活化石」文昌鱼

要喂养活的文昌鱼很不容易。文昌鱼对水质要求很高,必须经常换入新鲜海水;因为其肉质鲜美,文昌鱼的天敌较多,虾、海星、其他鱼类都是它们的天敌。厦门海洋研究所的养殖池中有许多文昌鱼,有一次工作人员换水时不小心混进了两只虾,结果虾钻进沙中将文昌鱼几乎全都吃光了。而且,文昌鱼的唯一食物硅藻不仅生长周期长,人工养殖的成本也较高。

1923年,文昌鱼在世界各地还十分罕见。一所大学的实验室里如果有一两条文昌鱼标本便会引以为荣,美国学者莱德在厦门刘五店调查时却发现,当地渔民竟把文昌鱼当作小菜佐餐!

莱德对厦门大学附近海滨的文昌鱼资源进行了调查, 描述了当地渔民捕捞文昌鱼使用的工具和生产活动等情况, 估计了该地区文昌鱼的年产量,并认为这是全世界唯一的文昌鱼渔场。莱德的这份报告使世人了解到厦门海域有全世界最为丰富的文昌鱼资源。厦门当地渔民捕捞文昌鱼的方法非常奇特,一不用钩,二不用网,而是“沙里淘鱼”。文昌鱼唯一的防卫能力就是钻入沙里,每当海面有状况发生,它们就会迅速钻入沙中躲藏起来。于是,渔民们就利用文昌鱼的这种习性,使用一种特别的铁锄头,连沙带鱼捞起倒在木板上,然后再舀起海水往木板上冲,沙里的文昌鱼受到惊吓就会钻到木板底层船舱里搁置的木桶中,上面的泥沙则顺水流入海洋。

2004年,厦门海洋生物科研人员首次取得人工繁殖文昌鱼的成功。2005年,厦门市水产研究所的《文昌鱼人工育苗技术》课题研究又获重大突破,人工培育出约80万条体长4.5毫米至7毫米的文昌鱼鱼苗。同年11月,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在厦门黄厝沙滩举行我国海域首次文昌鱼增殖放流活动,放流了17.05万条鱼苗。虽然文昌鱼已经成功进行了人工批量繁殖, 但是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养殖,对文昌鱼的保护我们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完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