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活化石」鹦鹉螺

「海洋活化石」鹦鹉螺

鹦鹉螺与人类

第一个发现鹦鹉螺化石的古生物学家绝对不会想到,这种约5亿年前就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居然能够历经沧桑存活到现在。虽然与鼎盛时期多达2,500个品种的庞大家族相比,现在的鹦鹉螺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种,生活区域也变得非常狭窄,但它们的存在仍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就因为鹦鹉螺家族存活了这么久,约5亿年的地质变化它们一个也没落下,所以成为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鹦鹉螺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规律,从而为我们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依据。

「海洋活化石」鹦鹉螺

天文学家鹦鹉螺

鹦鹉螺的构造很有意思,它的贝壳里面有许多小房间,却只留最末尾的一个房间供自己居住,其他的小房间都用来储存空气,叫作“气室”。气室上有许多环纹,被称为生长线。同一个时代的鹦鹉螺化石生长线的数量是一样的,但是,这些生长线数量随年代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从远古到现在,鹦鹉螺的生长线数量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们认为,鹦鹉螺的生长线记录了天文情况。它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正好对应了月球绕地球一周的天数。研究显示,在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再远一些的年代,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更远一点儿的年代,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我们现在可以找到的最古老的鹦鹉螺——4.5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鹦鹉螺的螺壳上的生长线只有9条。这就意味着,在4.5亿年前,月球绕地球一周只需9天!科学家们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当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5亿年前,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还不到现在的一半。也就是说,月球正在渐渐远离地球。鹦鹉螺就这样巧妙地记录了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关系,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海底天文学家”。

鹦鹉螺杯

鹦鹉螺的外形非常美丽。古人虽然不知道它是罕见的史前动物,但却知道它是海中稀有的贝类,当时的人们甚至已经把鹦鹉螺的螺壳当作艺术品。在南京东晋王兴之夫妇墓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一只鹦鹉螺做的酒杯,杯身是鹦鹉螺的螺壳,壳外用铜边镶扣,两侧装有铜质双耳,螺壳中间自然形成的水车轮片状气室可以储存酒。这只酒杯构思精巧,造型独特,而且独此一件,非常珍贵。不过,鹦鹉螺杯在出土文物中虽然罕见,但在古代诗文中却并不少见。李白的《襄阳歌》中就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

鹦鹉螺和大熊猫一样稀有,但许多人对此却并不了解。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甚至还出现过贩卖鹦鹉螺工艺品的现象。根据有关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的规定,鹦鹉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果出售,每只需要向国家缴纳3万元资源保护费,同时需经农业部批准才行。可即便是这样,非法经营鹦鹉螺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因为店主非法贩卖的方式非常隐秘,货不上架,有的店主甚至把鹦鹉螺壳藏在离商店有一定距离的家里或者其他难以查到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海洋保护意识薄弱,商家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并不了解鹦鹉螺的珍贵价值。

神奇的鹦鹉螺能否继续美丽5亿年呢?

鹦鹉螺百科

「海洋活化石」鹦鹉螺

鹦鹉螺是稀有的大型海洋螺类,因螺旋形外壳形似鹦鹉嘴而得名,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头足纲、 鹦鹉螺目、鹦鹉螺科软体动物的统称,全世界共有2属6种,常见的有异鹦鹉螺、大脐鹦鹉螺、珍珠鹦鹉螺、帕劳鹦鹉螺等。

鹦鹉螺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表白色或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且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形似鹦鹉嘴。

鹦鹉螺和鹦鹉是亲戚吗?不是,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鹦鹉螺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因为它的表面有赤橙色火焰状斑纹,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所以得名“鹦鹉螺”。活的鹦鹉螺全身闪耀着白色、灰色、橘红色的光泽,在海洋中行进时,它们的头和腕完全伸出壳外,壳口向下,就像翩翩飞舞的鹦鹉,动人而又美丽。

作为活化石,鹦鹉螺这个物种在地球上究竟存活了多少年?古生物学家发现,寒武纪晚期就有鹦鹉螺了,那可是在约5亿年前!在接下来的奥陶纪中,鹦鹉螺简直就是“地痞流氓”,在海洋中肆无忌惮,倚仗着11米长的身躯横行霸道。现在,世界上总共只生存着6种鹦鹉螺,所以鹦鹉螺成了活化石,科学家们希望通过研究搞清楚它们祖先的生活状态。

鹦鹉螺在外观上特别像一只钻进了蜗牛壳里的乌贼,或者像是将乌贼的头安到了海螺的壳上,总之第一眼看见它的人都不会想到这是一种动物,还以为它是两种动物的合体。鹦鹉螺在远古时代有很多近亲,比如弓角石、直角石。这些头足类生物在4.5亿年前非常普遍,以至于现在还有很多化石继续讲述着它们曾经的故事。

鹦鹉螺的现代近亲是乌贼和章鱼,它们都属于头足纲。乌贼和章鱼没有绚丽的外壳,它们更多的是依靠改变身体颜色、喷射墨汁来躲避天敌、迷惑猎物。

鹦鹉螺是夜猫子,喜欢晚上出来活动,是一种夜行性生物。喜欢群聚的鹦鹉螺比较娇气,只能生活在19℃至20℃的海水中。所以,只有在热带地区的海洋中才会看到鹦鹉螺。鹦鹉螺是好静的动物,平时喜欢趴在100多米深的海底,用腕部支撑着身体缓慢地匍匐行进,偶尔也会游动,比如暴风雨过后风平浪静的晚上,它们便会游到海面上,成群结队,浩浩荡荡,但过不了多久,它们就又会回到海底蛰伏下来。

鹦鹉螺和那些已经变成化石的亲戚们相比,模样基本没怎么改变,有乌贼一样的头,头上长了许多触须和一双大大的眼睛,还背着一个漂亮的大螺壳。这个颜色鲜艳的螺壳是鹦鹉螺自己的壳,而不像寄居蟹那样用的是别人的螺壳。鹦鹉螺的壳花纹独特,外壳的切面呈现出形态优美的等角螺线,也因此成为市场上价格不菲的工艺品。美丽的鹦鹉螺螺壳反倒成为保护鹦鹉螺的障碍了。

鹦鹉螺最适合表演“千手观音”这个舞蹈节目,而且就派一只上台就足够了,不需要任何帮手,因为一只鹦鹉螺就有90只“手”!不过这些“手”都是叶状或者丝状的,和我们所说的手压根儿就不是一个概念。别看鹦鹉螺的“手”长得怪怪的,可却不耽误它们捕食和爬行,而且它们还有两只“手”可以当门用!原来当鹦鹉螺的身体缩回壳里去后,这两只“手”一合,就能把鹦鹉螺螺壳的口盖住,方便省事!休息时,鹦鹉螺总会有几条触手负责警戒。

除了可以跳民族舞,鹦鹉螺还是个游泳高手,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水流通过它们的外套膜后,经过管状肌肉、膨胀的身体,向后方喷射,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鹦鹉螺游动,不过,是推动它们向后方游动的,所以,鹦鹉螺要想前行,就得倒着身子才行。

鹦鹉螺依靠螺壳里的空气可随意调节自己在水里游泳的深度,这个本领使它们可以白天藏在深海的洞穴中,晚上浮到水面上寻找食物,就像小小的潜水艇。鹦鹉螺之所以能有这个本领,全是因为它们有造型独特的螺壳。前面提到,鹦鹉螺的螺壳里面并不是光滑的通道,而是有一种壁板将螺壳间隔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屋子,形成许多气室。这些小屋子的中间由一条小管道连接,管道的末尾是一间最大的屋子,是鹦鹉螺的卧室。鹦鹉螺就是通过这条小管道调节其他屋子里的空气。想浮出海面就增加里面的空气,想潜入海底就减少里面的空气。

鹦鹉螺的这种行为启发了科学家,于是,人们就用增减重量的方式控制潜水艇的上升和下潜,这个方法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并且成功地使潜水艇下潜到海底1万多米。人类终于可以进入海洋水体深处,窥探其中的奥秘了。

「海洋活化石」鹦鹉螺

无论是与远古亲戚还是现代近亲相比,鹦鹉螺其实都是弱者,它们没有配备墨囊这样的御敌神器,也就没有了墨汁这种可用来施放的烟幕弹迷惑敌人。虽然鹦鹉螺和乌贼一样靠向反方向喷射水流来行进,但鹦鹉螺可没有乌贼那样灵活的行动力。活到现在的鹦鹉螺基本上都是白天躲在浅海珊瑚礁的岩缝中,晚上才出来觅食,主要的食物也只是些弱小的虾、螃蟹,还有小鱼。

在4.5亿年前的古代海洋里,鹦鹉螺能长到11米,是当时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主要捕食三叶虫、巨型羽翅鲎等。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里,它们以庞大的体形、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喙称霸海洋。

随着岁月沧桑、时间轮转,鹦鹉螺渐渐失去了海洋霸主的地位,沦落到过着昼伏夜出的隐秘生活的境地。现在的鹦鹉螺体形都不大,最大的整体长度仅有26.8厘米。与曾经拥有的庞大身躯之间的差距,展现出鹦鹉螺种族在漫长岁月中的衰落,未来它们还会越变越小吗?科学家们正在密切关注中……

鹦鹉螺分布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海区,国外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斐济、越南、泰国、缅甸等地,国内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台湾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地,在我国鹦鹉螺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

海洋馆里的鹦鹉螺

鹦鹉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想要人工饲养可不容易。要知道活了约5亿年的鹦鹉螺是一种非常娇贵的动物,只有在水质洁净、温度适宜的海域中才能存活,并且因为它们的游泳能力较弱,要求水流还不能太强。如果用闪光灯为鹦鹉螺拍照,它们则会因过度紧张而死亡。鹦鹉螺的生活环境还要有数个大气压的水压,因此很难人工饲养。即便上述条件都具备了,人工饲养的鹦鹉螺也很难活满1年。

2004年,国内的海洋馆从国外引入6只鹦鹉螺,这么做一方面可以让国人近距离观赏这种美丽的动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对它们进行深海鱼类养殖和动物进化方面的科学研究。

在大连圣亚(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简称)的“海洋世界”里我们可以近距离观赏鹦鹉螺,细数它们身上的生长线,用心聆听藏在它们螺壳中的海涛声。这些鹦鹉螺都是1岁左右,只有成年人拳头大小,喜欢吸附在水下礁石上,非常娇气,每天要吃新鲜的虾肉、鱼肉。别看平时鹦鹉螺们都一动不动地趴在鱼缸里,一旦饲养员放进了食物,它们就会迅速游过来,像潜水艇一样悬浮在水中,将食物一扫而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