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护孩子的学琴兴趣?
问题:听说过许多孩子学琴的过程都是很艰辛的,不但花钱,而且家长和孩子都很累,亲子之间经常为练琴起冲突、发脾气。有的孩子甚至已经通过了很高的级别考试,却说自己不喜欢弹琴,都是家长逼的。如今孩子5岁多了,我开始让他学习钢琴,主要目的是锻炼他的手指,开发智力,增加乐感,培养一些兴趣,不一定要考多少级。若强行要求他考级,怕他产生逆反心理,对学琴失去兴趣,像许多琴童一样,毫无快乐可言。我想请一位老师单独教,放慢进度,侧重于兴趣和音乐修养的培养,不知我的想法是否现实,因为多数老师给我的感觉比较急功近利,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乐趣。
这种想法不但现实而且超越了随波逐流的窠臼,既能给孩子现在的学习带来乐趣,还从他的长远发展着想。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了琴便有一技之长,长大后至少多了一个谋生手段,至于维持孩子的兴趣和激发孩子的灵感则很少考虑。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和做法不足取。考级势必要求孩子一个曲目弹很多遍,这样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单调的。难怪很多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弹琴,后来就厌恶了,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情绪的愉悦,而是由家长唠叨和吵骂而引起的焦虑、烦躁、无奈,甚至失望和厌恶。
也许不经过考级训练的琴童在技法上没有考级的琴童娴熟,在专业水准上没有后者到位,但是学琴的价值在于培养孩子较高的人生境界、达观的人生态度,使孩子具有综合素养,让他在多才多艺的个人背景下享受生活、表现生活。如果把琴棋书画下降为一种谋生手段,就浪费其丰富的教育内涵了。因此,在培养教育子女时,以琴棋书画为媒介、为资源、为手段,要立于此又高于此,对细节问题既不可姑息迁就,又不可过分苛求,站在较高的教育制高点上正确看待学习过程,把孩子学琴的每一种状态(如勤奋、懒惰、勇敢、畏惧等)都转化为积极的人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