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古代年龄称谓」襁褓是几岁?不满周岁称襁褓

襁褓是几岁?不满周岁称襁褓

「中华文化:古代年龄称谓」襁褓是几岁?不满周岁称襁褓

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母亲抱着婴儿走娘家,婴儿像邮包一样被小被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或是将孩子捆负在背上,在地里干活。这个将婴儿包裹捆负起来的东西,称之为“襁褓”。

襁褓,也写作“襁緥”“襁保”“繦緥”等。襁是宽带子,褓是小被子,用被子把婴儿包裹起来,再用宽带子捆扎起来抱着或背着。在古代,襁的宽度是八寸,长度却不一样,有的长一丈二尺,有的长一尺二寸。唐代李善注《文选》引《博物志》云:“襁,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丈二,以约小儿于背上。”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说:“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襁褓这种育儿用品,古今使用都比较普及。《论语·子路》有云:“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襁负,是用襁褓背负。《列子·天瑞》中有:“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是说有没见到日月、没有离开襁褓就死亡的。王充的《论衡·初禀篇》有:“昌在襁褓之中,圣瑞初见。”周文王在襁褓之中,就已表现出圣瑞的迹象;黄庭坚的《寄耿令几父过新堂邑作》有:“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清代朱彝尊的《嘉禾篇颂张夫子》有:“襁负稚子行蟨蛩,百年野老讶未逢。”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有:“余自襁褓,独媪一人怜而抚我,不图今已长眠。”

襁褓的形制和使用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北方,一般用小被子将婴儿包起来,然后抱在怀里,其作用是便于保暖和携抱。南方,是将婴儿背在背上,有的用长布条将孩子捆一下背起来,有的用篾箩背孩子。苗族妇女生孩子后,外婆就送一个背孩子专用的巴裙;瑶族妇女背婴儿的背带是一幅彩色织锦,有的用棕绳当背带。将婴儿背在背上,便于母亲腾出双手做家务农活,孩子紧贴母亲背部,可感到温暖、关爱和安全,在舒适的摇晃中留下遥远而甜蜜的儿时回忆。民歌《小背篓》里的小背篓就是襁褓的一种。

用襁褓将婴儿捆得十分严实,只能露出头部。虽然这样可以使婴儿的身体免受伤害,却没有多少活动空间,限制了婴儿的自由。在中国,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甚至结婚成人,无不体现着襁褓带来的印记。自从出生之日起,孩子就进入关爱的襁褓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围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上学了,按时接送,学校门口十分拥堵,围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高三时,更是以学生为核心,租房、陪读、做饭;大学新生报到,几乎都有家长陪同;到了结婚,要为他准备房子;生子之后又要围着他的孩子转……一生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

襁褓反映的是一种教育方式,贯穿了中国人的一生,这种文化浸泡出来的行为是啃老,意识深处是等待和依赖,个性品质是任性,社会品质是没有独立的个性。一个家庭的溺爱会毁了一个孩子的将来,一个社会的溺爱会毁了整个国家的前途。有一首诗叫《疼爱》,或许会反映一些问题:

总把糖块填入孩子的嘴里,

他便知道,

世上只有一种滋味——甜蜜,

这不是真的疼爱,

甜蜜的果实叫苦涩;

孩子跌倒了,

急忙把他扶起来,

心疼地拍去他身上的尘土,

他会明白,

世上只有一种选择——等待,

这并非真的疼爱,

等待的结果是懒惰;

营造一个密不透风的小巢,

里面舒适而温暖,

他就懂得,

世上只有一种道理——为我,

这不是真的疼爱,

为我的后果是毁灭;

当孩子成长的脚步滑进这些父母们苦心经营的陷阱,

绝望里孩子们求救的呼喊,

你听见了,

疼爱,又能怎样?

不必诉说孩子的无情,

你是否想过,这就是疼爱的报答?

襁褓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牺牲精神,也造成了独立个性的消失。培养独立精神,必须从襁褓开始,将婴儿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襁褓的意思?

襁褓本义是一种捆负婴儿的物品,引申为年龄称谓,指婴儿未满周岁,或指代婴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