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州广济桥被称为“一里长桥一里市”,大桥为什么能成为集市呢?
广东潮州市的韩江上有一座天下闻名的“广济桥”,当地民谣唱道:“到广不到潮,枉向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民谣中所说的“桥”,就是广济桥。当地更留下了神异的传说:这座桥是八仙中的韩湘子所建,为了遏止当地的水患,这位仙人还在桥上写下了“洪水止此”的石碑。因此,这座桥又名“湘子桥”。这座桥既是梁桥又是浮桥,集各种亭台楼阁的建筑样式于一身,并且还是一座庞大的集市,这是怎么回事呢?
广济桥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最初是一座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的浮桥。韩江江面宽阔,水势凶猛,巨船常被水冲走。当地民众便从河岸向江心修筑桥墩,然后在桥墩上铺设桥梁。江心部分则仍用浮桥连接。韩江发洪水时便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而去。到了明朝,广济桥共修建了24座桥墩,江心则由18条浮船相连,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今天的广济桥长500余米,保留着21座古桥墩,中间则是100米长的浮桥部分。这些古桥墩全部用花岗岩砌成,其中最大的桥墩长达21米,宽度超过了13米,最小的桥墩长度也在10米以上,看上去敦实雄壮。坚固雄浑的梁桥和漂浮荡漾的浮桥结合,刚柔相济,静中有动,有一种富有韵律的美感。梁桥和浮桥结合的桥梁建筑形式,在我国及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邮政发行的广济桥邮票
明宣德十年,广济桥迎来了一次大修工程。当时的潮州知府王源在桥上建了126间亭屋,又在亭屋间建起了12座楼台,这些楼台被分别取了“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等颇具诗情的名字,每座楼台都形态精巧,样式个个不同,被当地人称为“廿四楼台廿四样”。桥上为什么要修建亭屋和楼台呢?因为广济桥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被称为“闽粤通衢”,于是宽广的桥面上逐渐形成了繁华的集市,这些亭屋和楼台,正好方便人们歇脚和休憩。地方志上记载了广济桥当年的繁华场景:桥上店铺林立,茶楼、酒肆、饭庄、商号等一应俱全,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士在这里汇集,人们摩肩接踵,你拥我挤,热闹非凡。到了晚上,桥上高高挂起了灯笼,亭屋和楼台里传出婉转的歌声,人们在这里饮酒作乐,吟诗作对,另是一番喧腾景象。因为广济桥完全实现了一个大集市的功能,所以,又被称为“一里长桥一里市”。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广济桥已经失去了当年交通要道、繁华集市的地位,被作为国家重点文物妥善保护起来。但是,从桥上保存着的精巧秀美的12座楼阁和18座亭屋,我们仍然能想象到它昔日的繁华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