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园林建筑篇」成都杜甫草堂真是一间茅草屋吗?杜甫草堂的由来

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真是一间茅草屋吗?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漂泊于西南一带,因为喜爱成都温暖安宁的环境,就在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结草庐而居。在这里居住的短短四年,是杜甫一生中难得安定而又闲适的阶段,他在这里写下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流传千古的著名篇章。他在诗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中提到的“草堂”,便是他在成都的居所,后人称之为“杜甫草堂”。今天,杜甫草堂已经是成都著名的旅游景点,去成都的人们都会去杜甫草堂盘桓流连,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

一千多年前,杜甫在成都居住的时候,草堂只是一座农舍,仅有几间简陋的茅屋,供杜甫一家人勉强容身。杜甫离开成都之后,这几座普通的茅屋也荡然无存。五代时期,诗人韦庄寻访到草堂遗址,便在原地重建茅屋,恢复了杜甫草堂的原貌。随着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提升,草堂也得到了文人墨客和地方政府的关注。宋、元、明、清历代都对草堂有所增修,并且修建了一系列纪念性建筑。今天的杜甫草堂古朴典雅,占地广阔,由简陋的草堂演变成为了诗人旧居兼纪念祠堂的园林式博物馆。

「中华文化:园林建筑篇」成都杜甫草堂真是一间茅草屋吗?杜甫草堂的由来

杜甫草堂一角

杜甫草堂整体上是一座对称式园林。一方面,杜甫草堂的建筑布局有四川民间田园风光的特征。草堂以山水树木为主要内容,建筑物点缀其间。其中大廨(杜甫办公的官署)、诗史堂、工部祠这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修建在中轴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则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结合自然地势和山池花木,错落有致地排布在园林当中。磨房、茅屋、柴门等建筑,还从川西民居中提取了若干元素,突出了浓郁的乡土田园风情。另一方面,为了强调草堂的纪念性功能,杜甫草堂非常注重庄严肃穆的建筑效果。除了用中轴线突显出一种庄重的格局效果外,供奉杜甫塑像的主殿工部祠与它两侧的两座建筑水竹居、恰受航轩形成了严谨的“品”字形结构,呈现出庄重、严整的风格,形成了纪念性园林肃穆的氛围。

今天的杜甫草堂基本上保持着清代嘉庆时期的格局,现在的杜甫草堂,无论从建筑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看,都不仅仅是一座草堂了。

杜甫草堂的由来

1、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2、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3、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