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园林建筑篇」胡同的由来与历史:胡同和蒙古语中的“水井”发音相同,北京胡同与水井有什么关系吗?

胡同的由来与历史

胡同的历史和现在的北京城一样久远,现在的北京旧城是以元大都为基础修建的,元大都城共有十一座城门,城门内的大街构成了全城主干道。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长方形居民居住区,居住区中又有等距离东西走向的若干小巷,这些小巷就被称为胡同,当时规定大街宽二十四步(约37.2米),小街宽十二步(约18.6米),胡同宽六步(约9.3米),胡同、小街和大街构成了完整的的元大都城市街道体系。

一提到胡同,人们总是在脑海中浮现出青砖灰瓦的老北京胡同。胡同是中国北方特有的词汇,指的是城市中的狭窄街道。它们是城市里的毛细血管,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根根纽带,连接、贯通着城市的各个角落。元明两代的学者认为:“胡同本元人语。”也就是说胡同这个说法不是汉语,而是蒙古话。据考证,“胡同”二字与蒙古语中的“水井”发音相同。“胡同”既然是水井的意思,为什么又用来表示狭窄的街道呢?

「中华文化:园林建筑篇」胡同的由来与历史:胡同和蒙古语中的“水井”发音相同,北京胡同与水井有什么关系吗?

老北京胡同

胡同和蒙古语中的“水井”发音相同,北京胡同与水井有什么关系吗?

原来,蒙古大漠缺水,在有水源的地方安居,是蒙古人古老的生活习俗。蒙古人征服汉族地区之后,仿造汉族人的生活方式建城定居。进行城市规划时,蒙古人却不忘大漠生活的传统,时刻保持着对水源的警惕。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先挖水井,或者先预留水井的位置,然后才修建房屋,铺设街道。元代大都城当中,深巷之内必然配备一口深井。蒙古语当中把“水井”叫做“胡同”,久而久之,胡同就成了小巷的代名词。元代杂剧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胡同的台词。如关汉卿的《单刀会》中,就有一句“直杀一条血胡同”的道白。明、清时期的地理、民俗著作当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对胡同的介绍。可见,胡同这个说法,在元、明、清三代已经被人们接受,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通俗词语了。

元代大都城共有11座城门,连接各城门的大街构成了全城的主干道。各个主干道相交,形成了若干长方形的居民居住区。居住区中又有若干条整齐的胡同,胡同的两旁通常就是四合院。元朝规定,大街的宽度是24步(约合37.2米),小街宽度是12步(约合18.6米),胡同宽度是6步(约合9.3米)。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随着北京城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城市的规划也越来越宽松,出现了很多并不符合原先标准的街道。后来,两堵四合院院墙之间的走道无论宽窄是不是符合规定,里面有没有一口水井,都被笼统地称为胡同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