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国学知识」养性

养性的意思是什么

「青少年国学知识」养性

养性是养生术语。指精神情志的调养与道德修养。见《淮南子·俶真训》:“静漠恬惔,所以养性也。”道家与道教主张淡泊无为,涵养人的自然本性。又为养生的别称。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道林养性”即为养生专篇。

儒家通过养性,间接地把养生与事业和治家统一在一起,道家直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道家把养生被视为事业家庭的基础。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庄子更明确提出洁身自好“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

养性的内涵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从来就不局限于研究机体本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而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吕氏春秋·先己》篇中提到:“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揉合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道家修身养性的理论在内,因而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儒家的养生理论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后来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其得寿,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黄帝内经》作者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长寿者,大多因为他们能够“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

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依循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汉代华佗的弟子吴普就说过:“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得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物,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

事实上,良好的道德情操,确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去病延年的必要前提。

在古代儒家的学说中,养性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养生,倒不如说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亚圣”的孟子早就提出过“修其身而天下平”的口号,而修身的方法则在于“存心养性”。

修身养性问题上,《中庸》作者曾寓意深长地提出了一个“诚”的方法:“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所谓诚,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人的自我修养,即指“养生”,又指“养性”,其基本含义是精神专一和恭敬无欺,前者偏重养生,后者偏重养性。倘若精神驰乱,意识不能专一,势必造成气散身亡,这就是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所说的:“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逐气亡。”

在生活中如何养性

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昨天发生的事,而把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因为遗憾、悔恨、内疚和难过并不能改变过去,只会使目前的工作难以进行下去。因此,不必毫无意义地胡乱猜想推测。

愉快和不愉快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人们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如果一个人成年累月,总是愉快和兴奋,那反而是不正常现象。

人们往往容易在别人稍有差错或者失败的时候,就立刻下结论。“格式塔疗法”认为,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不要判断,先要谈出你是怎样认为的。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和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冲突,而你自己也可以避免产生无谓的烦恼与苦闷。

从自己的起点做起,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必怨天尤人;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好我能够做的事情。

把自己摆在准确的位置上。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占据着一个特定的位置,所以就得按照这个特定位置的要求,去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果不按照社会一致公认和大家都共同遵守的这个规范去做,就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和反对。

合理安排生活,不要生气,多喝茶,常常去外面走走,多锻炼身体等,只要多做有益身体的事就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