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静的意思是什么
最早提出守静话题的,是先秦时期的老子。这位古代哲人,十分重视清静在社会政治生活和人生修养中的作用,劝说世人要“致虚”“守静”。《老子》一书写道,“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意思是说,统治者若能保持空明、清静的心态,不被贪欲和诈智所激扰,人民就会自然淳朴,社会才能走向安定。
老子的这个主张,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致使战事频烦、民不聊生的状况而发的。这些话,在当时究竟能对热衷于征战杀伐的统治者们起到多大的警策作用,已无从考究,但对今天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却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如何正面理解守静
万物的生长虽蓬勃而复杂,其实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根源都是最虚静的,虚静是生命的本质,这种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然的常道。合乎这种自然常道的,是为明智,不能合乎这种自然常道的,常会带来祸端。
知道常道的人,对事情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一切都能包容的,才能大公无私,能够大公无私的,才能做到全然不偏颇,全然不偏颇,才能得天命,得天命才能合乎大道,合乎大道才能永垂不朽,终其一生都不会有什么危难。祸福无所,唯人自己决定取舍。
人类原本只是生存着,并没有什么权利和野心。但生存的人便有行动,为了行动更方便,便需要权力。
权力原本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大的自由,但却很少去珍惜这个权力的自由,而希望用权力来影响或指挥别人。为达到此目的,便有了欲求,有了欲求便很难完全满足,难以满足,便有了不安,有不安便想拥有更多的权力,要有更多的权力便很容易和人冲突,和人冲突便会带来生命的危机。
我们对于人的各种欲望,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既要肯定和支持其积极、正常、合理的内容,又要否定和节制那些消极、反常、不合理的部分。
换言之,对于欲望,要有度。过度的欲望,就是贪欲。为了实现贪欲的那些想法、点子,就是诈智。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其主旨和积极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戒除贪欲和诈智,清心寡欲。这是人生修养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只有守静,方能使修身从内在开始并逐步升华。
怎样才能做到守静
戒贪戒诈,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修养。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尚且深谙“静以修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那么,作为一个现代人,就更应该在这方面作出表率。
面对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如何保持平静的心态,耿介拔俗,甘于淡泊,出淤泥而不染?
面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何保持平衡的心态,神安气定,心无旁骛,坚持默默无闻的奉献?
面对人生的各种遭遇,如何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回答了这些考题,并且重在身体力行去实践,人生答卷所得的分数,也就一目了然了。
守静,就是要老实做人,坚守那个静,把心灵中的垃圾和毒素及时清除。诸葛亮教育他儿子的最重要一句话就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他抓住了人生的要害,体现了他的心灵深度。
如果在双休日与家人、朋友来到郊外,来到农村,在寂静的山沟里、树林里、草地上、流水前,听听大自然的风声、水声、鸟声、闻闻花香、草香、泥土的芬芳,看看鸟儿自由的飞翔、鱼的自由的游动,蜜蜂自由的采蜜,一派天机,生气盎然。
你会觉得自己那颗疲惫的充满杂乱信息、充满各种欲望、充满层层尘埃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澄清下来了,那些纷杂的东西被抛去了,哇!好舒服啊!这就是享受到了老子所说的虚静。
可是,一两天过了,又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又要上班挣钱,又要养家糊口,又要无处不在的竞争,乍一想,如何能一虚静了结呢?
古人有句话说“大隐隐于市”,其实在喧哗的城市里,在残酷的职场上,也可以做到,并不是要像木偶一样寂静不动,也不是心如灰槁了无生气,是通过心灵的修养,来守静,来达到一种有序的、和谐的生命自由,让生命不再盲动、被动、骚动,而是主动、能动、灵动!
洗涤掉心灵的上蒙受的喧嚣和尘埃,恢复了心灵的清脱和空明,从而拓展了心灵的新空间,积储了生命的能量,在深蓄厚养中实现灵魂的升华,人生的升华!这才是美妙的人生,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