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李世民

李世民名人档案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末随父亲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后,被封为秦王。后镇压农民起义军,消灭各割据势力,羽翼渐丰。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得到太子之位,后继承帝位。在位时汲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使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史称“贞观之治”。

中国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李世民

名家名言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有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名叫魏徵,他常把自己的意见毫无顾忌地向唐太宗陈述,当然有些时候他也不可避免地戳到了唐太宗的痛处。但是,唐太宗每次都会认真听取,最终接受了大量的建议。

但唐太宗毕竟也是人,有些个人爱好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有一次,唐太宗正在后宫把玩外国进贡的鹞鹰,玩得非常开心。远远地,他看到魏徵走来,赶紧把鹞鹰藏到了怀里,心想这个小东西可不能让那个“老顽固”发现。哪知魏徵早就看到了皇帝的动作,就径直走到皇帝近前,直说皇帝这段时间不该贪恋享受,而且是滔滔不绝,没完没了。

中国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李世民

唐太宗虽然很尊敬魏徵,可是也没有勇气立刻把鹞鹰从怀里拿出来,只得一边应付着魏徵,一边担心着心爱的鹞鹰是不是在怀里闷得快没气了。魏徵终于陈述完了自己对贪恋享受这件事的看法,然后就告退离开了。

等到魏徵告退后,唐太宗才慌忙把鹞鹰从怀里取出来,谁知一看,这只可怜的鸟哪儿还有气,早窒息而亡了。唐太宗只得苦笑着说:“这个魏徵呀……”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越来越繁盛,魏徵的意见不但没减少,反而日渐增多。魏徵常常在朝堂之上直截了当地说唐太宗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又做错了,这可让越来越有成就感的唐太宗不舒服了。

有时他气得脸都绿了,可是魏徵却视而不见,依旧照着自己的意思一个劲儿地往下说,吓得其他大臣出了满身冷汗,劝也不敢劝,说也不敢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唐太宗和魏徵两个人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魏徵又一次进谏,唐太宗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到了后宫,他的气还没消,就对长孙皇后说:“哪天我非杀了那个不知好歹的老匹夫!”长孙皇后不用想就已明白肯定是因为魏徵,她却故意问道:“是谁这么大胆惹皇上生气了?”

中国名人故事:善于纳谏的李世民

唐太宗气鼓鼓地说:“还能是谁?除了魏徵敢不把我放在眼里,说我的不是,谁还有这个胆子,这么大逆不道?”

长孙皇后是个饱读诗书的智慧型女性,她没有多说什么,悄悄回到了里屋,换上了庄重的朝服,再次出来跪倒在唐太宗的面前。唐太宗有些疑惑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只见长孙皇后郑重地说道:“帝王身边如果只剩下了阿谀奉承的臣子,那么这个帝王一定不是贤明圣主。如今皇上身边能有魏徵这样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这是一件多么可喜的事情啊!我是来向皇上祝贺的。”

这一番话,让唐太宗猛然警醒,是啊,自己留下魏徵并且重用他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敢于直言吗?现在怎么忘了初衷,把他的优点看成了缺点呢?看来自己还真是幸运呢,身边有这么多真心实意辅佐自己的人,要不然,自己错了都不知道呢!

此后,唐太宗更加鼓励身边的人大胆进谏,那些有顾虑的人看到唐太宗这么明辨是非,也都拿魏徵做榜样了。唐太宗变得更加耳聪目明,因为他多了很多耳朵和眼睛一起帮他采集信息,分析政务了。

因为唐太宗善于纳谏,心胸宽广,而且明辨是非,只要是对的就勇于采纳改进,所以才获得了魏徵的信任,才获得了更多谋士大臣的鼎力相助。后来魏徵去世了,唐太宗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现在魏徵走了,我失去了一面可贵的镜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