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屡败屡战”
清朝末年,统治腐朽,国家软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不堪忍受清王朝残酷压榨和外国侵略者疯狂掠夺的各地人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进行英勇顽强的抗争,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在咸丰二年奉旨至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太平军节节胜利后,他眼看办团练已无济于事,即上奏并获准按戚继光的办法组建新军,以其家乡湘乡的练勇为基础,招募质朴的农民为士兵,以当地儒生为军官,编练成一支军队,史称湘勇或湘军。
曾国藩
湘军组成之后,曾国藩即发布《讨粤匪檄》,誓师出战太平军。两军初战时在岳州、靖港,湘军连战连败,曾国藩痛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痛定思痛后,曾国藩重整旗鼓,后攻占武昌重镇,奉诏任湖北巡抚。不久清廷怕他拥兵自重,无法驾驭,解除他的署任,让他长期以侍郎的虚衔带兵。其后,曾国藩率水师进攻九江、湖口。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部来援,设计将湘军水师的轻便快船诱入鄱阳湖,再一举封锁湖口,使仍在长江中的湘军水师的笨重大船成为“无翼之鸟,无足之虫”,再用火攻,湘军水师的数十艘大船被毁,曾国藩率残部狼狈退至九江以西,其座船也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被随从救起。此后,他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岁,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面对着这一切,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说:“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我不能显示我得软弱,不恳求别人的怜恤,一切痛苦自己担当。”
但是,曾国藩要向朝廷汇报战况,在给朝廷的奏章中他就用了“屡战屡败”来说明战况。他的部下李鸿章看见后,就对曾国藩说道:“大人,我认为如果您把奏章中的‘屡战屡败’四字改为‘屡败屡战’,境界就大不一样了。文字虽然毫无不同,但次序如此一颠倒,满篇精神就大变了,这几个字表明了大人您决不屈服、毫不退缩的意志。跌倒了再爬起来,你是不会被打垮的,这样朝廷就还会对大人您给予重任的。”曾国藩听了之后,非常同意,说:“你的建议正好符合我的心意,就照你的意思写吧。”
本来,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连续失败,朝廷对此已经非常的恼火,已经有了罢免曾国藩的想法。但是,当曾国藩的奏章送到京城,京都的皇帝与重臣们读后,只觉曾国藩及其率领的湘军精神可嘉,不觉得其屡屡失败有什么罪过,并且继续任用曾国藩征讨太平军。
【悟在当下】不屈不挠
正所谓“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作为一个现代人,同样应有超越逆境意识,并将此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