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和胡萝卜
清朝乾隆皇帝对知识分子使用的“棒子和胡萝卜”堪称空前绝后。
乾隆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有案可查的竟有七十余次,远远超过他的先辈们,只搞得文人雅士人人自危,几篇游戏之章,几句赏花吟月之词,也往往弄出个莫须有的罪名,乾隆就是使用这样无情的“棒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但他并没忘了“送胡萝卜”的重要,对知识分子采用怀柔政策。他规定见了大学士,皇族的老老少少们要行半跪礼,称“老先生”;如果这位大学士还兼着“师傅”,就称之为“老师”,自称“晚生”。同时,一方面大搞正规的科举活动,不断罗致文人秀士加入为朝廷服务的队伍;另一方面特开博学鸿词科,把那些自命遗老或高才、标榜孤忠或写些诗文发泄牢骚的文人,以及不屑参加科举考试而隐居山林又有些威望的隐士,由地方官或巡游大臣推荐上来,皇帝直接面试。乾隆搞了三次,录用24人。录用者自己春风得意,自然也感激皇恩浩荡;落榜的百余人,也无面目自命遗老孤忠去讽刺朝政。乾隆对被自己亲自面试的录用者关心备至,如其中有个叫顾栋高的人,录用时,年岁就不小了,当时被授予国子监司业之职;到年老辞官时,乾隆亲自书写了两首七言诗加以褒美;后来,乾隆下江南,又亲赐御书,越级封他为国子监的祭酒。
清高宗乾隆
乾隆之所以如此,全是出于维护他们的皇权至上、族权至上、朝廷至上的目的,是要保持“大清”永不“变色”。谁要是在这方面稍有越轨,红脸马上转换成白脸,满脸堆笑换成杀气腾腾。管你是有意无意,或是或非,都立即被逮捕入狱,轻者“革职”、重者“立绞”,甚至处死后要“弃市”,已死的也得开棺戮尸,连朋友、族人也都跟着倒霉。
【悟在当下】恩威并重,又打对立
人是社会中的人,如何与别人共事,尤其是和下属共事,并能够使下属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尽力,实在是一个不小的事情。这里面确实有一些处世的艺术。“棒子”和“胡萝卜”原理便是恩威并重,又打又拉。这一招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经典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