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床坦腹,胸有成竹
王羲之出身于东晋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本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圣”。
晋代王、谢两族,世代簪缨,朝廷倚之为柱石。既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又有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当过淮南太守。他的伯父王导是东晋著名的宰相,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乃正格的三朝元老。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十二岁就已读过前人的书法论述。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画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他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郗鉴是好朋友,郗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太傅郗鉴想选女婿。他知道王导门下的几个子弟都是俊才,便想从中选一个做他的乘龙快婿,便写了一封信给王导,说明了意思,即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答应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郗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过了几日,郗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仍躺在东厢房床上,还敞开衣服,露出肚皮,一手拿着烧饼吃,一手在衣服上比画。郗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郗鉴回话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画什么。”郗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涵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郗鉴便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悟在当下】反其道而行之
人们在某些事物面前总有固有的观念和常规的做法,尤其是在某种重大或紧张的状态之下就更容易被常规做法所束缚。而这些常规做法在特定的环境下,往往并不是最佳的。
生活中,无论思考问题还是处理事情同样都需要这种创造性、反其道而行之的魄力和勇气。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要想有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机会,就要善于观察和分析情况,在特定的情况下采取独特的方式方法,以期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