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雪夜下蔡州
元和九年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接替军务,并四处发兵,大肆掠夺鲁山和襄阳,甚至扩展到关东地区,整个关东地区都震惊了。在如何对待反叛的吴元济问题上,当时大多数朝臣是主和派,主张赦免吴元济之罪,并加委他做淮西节度使。而裴度等主战派则认为,淮西是“不得不除”的“心腹之患”。由于宪宗支持主战派的意见,十月,开始了讨伐淮西的行动。
唐宪宗发兵征讨淮西,但是派去的统帅,不是腐朽的官僚,就是自己另有企图。结果,花了整整三年工夫,费了大量财力,都失败了。元和十二年七月,讨伐淮西的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前方战争屡屡失利,兵饷运输又出现了严重困难。后来朝廷派李愬担任唐州等三州节度使,要他进剿吴元济的老巢蔡州。
唐州的将士打了几年仗,都不愿再打,听到李愬一来,有点担心。李愬到了唐州,就向官员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打吴元济,不干我的事。”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吴元济那里。吴元济打了几次胜仗,本来就有点骄傲,听到李愬不懂得打仗,更不把防备放在心上了。
这期间李愬打下了淮西的两个据点收服了两个降将,一个叫李昂,一个叫李忠义。李愬知道这两人都是有勇有谋的人,就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们,跟两人秘密讨论攻蔡州的计划,有时讨论到深更半夜。
李昂向李愬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都驻扎在洄曲和四面边境上,守蔡州的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抓住他的空隙,直攻蔡州,活捉吴元济是没问题的。”
李愬命令李昂、李忠义带领精兵三千充当先锋,自己亲率中军、后卫陆续出发。除了李忠义、李昂几个人,谁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有人偷偷问李愬,李愬说:“只管朝东前进!”
赶了六十里地,到了张柴村。李愬占领了张柴村,命令将士休息一会,再留下一批兵士守住张柴村,截断通往洄曲的路。一切安排妥当,就下令连夜继续进发。
将领们又向李愬请示往哪里去,李愬这才宣布:“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
这个时候,天色黑洞洞的,北风越刮越紧,鹅毛般的大雪越下越密。从张柴村通往蔡州的路,是唐军从来没走过的小道。大家暗暗叫苦,但是,李愬平日治军很严,谁也不敢违抗军令。
半夜里,兵士们踏着厚厚的积雪,赶了七十里,才到了蔡州城边。李昂、李忠义吩咐兵士在城墙上挖了一道道坎儿,他们带头踏着坎儿爬上城,兵士们也跟着爬上去。守城的淮西兵正在呼呼睡大觉,唐军趁此时机把他们杀了。接着,打开城门,李愬大军迅速进城。
大军到了内城,也照这个办法顺利地打进了内城,内城里的淮西军一点也没有发觉。
鸡叫头遍的时候,天蒙蒙亮了,雪也止了。唐军已经占领了吴元济的外院,吴元济还在里屋睡大觉呢。有个淮西兵士发现了唐军,急忙闯进里屋报告吴元济说:“不好了,官军到了。”
吴元济懒洋洋地躺在床上不想起来,笑着说:“这一定是犯人们在闹事,等天亮了看我来收拾他们。”
刚说完,又有兵士急匆匆地冲进来说:“城门已经被官军打开了。”
吴元济奇怪起来,说:“大概是洄曲那边派人来找我们讨寒衣的吧!”
吴元济起了床,只听见院子里一阵阵吆喝传令声,接着,又是成千上万的兵士的应声。吴元济这才害怕起来,带了几个亲信兵士爬上院墙抵抗。
李愬对将士说:“吴元济敢于顽抗,是因为他在洄曲还有一万精兵,等待那边来援救。”
驻洄曲的淮西将领董重质,家在蔡州。李愬派人慰抚董重质的家属,派董重质的儿子到洄曲劝降。董重质一看大势已去,就亲自赶到蔡州向李愬投降。
李愬命令将士继续攻打院墙,砸烂了外门。吴元济还想凭着院墙顽抗。李愬又放火烧了院墙的南门。蔡州的百姓们受够了吴元济的苦,都扛着柴草来帮助唐军,唐军兵士射到内院里的箭,密集得像刺猬毛一样。
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内院终于被攻破,吴元济没有办法,只好投降。
李愬讨伐淮西的胜利,大大震慑了河北、山东的割据者,他们纷纷表示服从朝廷。
【悟在当下】做好准备工作
李愬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因为他战前准备充分,麻痹了敌人,战争中出奇制胜,利用奇兵擒贼先擒王,深入虎穴一举成功。他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利用奇兵,而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后的结果,是一种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对对手的充分了解,也许“奇兵”就将成为送入虎口中的“羊羔”。只有奇正相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够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