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巧取庐江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当时盘踞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两个军阀是会稽太守孙策和庐江太守刘勋。
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而向北推进的首个障碍就是庐江太守刘勋,于是孙策就准备夺取江北庐江郡。但庐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刘勋又是一方霸主,实力雄厚,并不弱于孙策。
孙策
此时,占据庐江的军阀刘勋,由于势力强大,地理环境优越,因而也对会稽虎视眈眈的,企图吞并邻地。面对威胁,孙策召集将士,共谋良策。周瑜认为,消灭刘勋这只“虎”,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而且就算取胜也会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最好的办法是“调虎离山”。孙策认为周瑜分析得很正确,决定采纳他的意见。孙策深知刘勋志大才疏,嗜财如命,于是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地区向来以殷实富裕著称,刘勋觊觎日久,苦于无从下手,如今见孙策主动送礼求援,于是满口应承。手下的一位谋士提醒他要防备孙策的调虎离山计,一心扩充势力的刘勋被孙策的厚礼和甜言蜜语迷惑,哪里听得进忠告。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水陆并进,如狂飙般杀向庐江城。庐江守军精锐都被刘勋带走了,主将又不在,剩下的老弱之兵、无能之将不堪一击,没做多少抵抗便投降了。孙策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庐江,并马不停蹄,指挥大军杀向已被调离老窝的刘勋。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又连吃败仗,士兵们个个垂头丧气。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庐江,眼见庐江城丢失,他也无心恋战,走投无路,只得归降曹操。从此,孙策称霸江东,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悟在当下】巧用“调虎离山”之计
“调虎离山”,作为调动敌人的军事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强大的敌方;“山”,指对敌方有利的阵地条件。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因势利导地牵住敌人的“牛鼻子”。
在错综复杂的各种谈判中,也有巧施“调虎离山”之计的。竞争舞台上的指挥员与决策者的精彩表演,就在于能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调动。总之,“调”字是关键,也是难点,一定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要调得巧妙,调得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