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之最」最有成就的自由体诗人艾青

「中国诗之最」最有成就的自由体诗人艾青

最有成就的自由体诗人艾青

中国最有成就的自由体诗人艾青

艾青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世涵,字养源,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出生后,被算命先生测为“克星”,故只许叫父母为叔婶,且必须送给别人哺乳寄养。于是,他被送到同村人称“大叶荷”的贫苦农妇家里,直到五岁才被领回自己家。回家后先入蒙馆,后进乔山小学、育德小学和浙江省立第七中学。1928年夏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绘画系学习。在院长、画家林风眠的鼓励下,1929年春赴法国求学。到达巴黎后,父亲只寄过一两次钱,便断绝了接济。生活难以为继,他就半工半读,画过广告,做过油漆工,工余学习绘画兼习法文,并阅读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①的诗作,给他后来的创作留下深刻的影响。1931年9月参加《世界》周刊主办的“左”倾集会及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的活动,开始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1932年回国。他的诗歌创作经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2年到1937年,是诗人创作的准备期和成名期。

1932年归国途中,艾青写了《那边》等忧国忧民的诗作。同年5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组织春地美术研究所(即春地画会),发行美术画报等宣传品。7月被国民党密探逮捕。入狱后第八天,处女诗作《会合——东方部的会合》,在“左联”文学月刊《北斗》上发表。囚徒生活促使其从绘画转到诗歌创作。在狱中,他写了大量新诗。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以“艾青”为笔名,发表在上海文艺月刊《春光》第一卷第三期上,轰动诗坛,因而一举成名。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6年曾在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半年,继而返回上海,先靠给杂志投稿度日,后主要以帮人家编文艺副刊为生。这期间继续从事诗歌创作,并由友人资助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受到高度评价。

第二阶段从1937年到1945年,是诗人创作的高潮期。

18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同年冬,正在杭州蕙兰中学任教的艾青,毅然辞职,回老家稍住后,便从上海去武汉。1938年初又去山西临汾,任省民族革命大学教员。不久因晋南失守而到西安,在陕西抗日艺术队任队长,沿陇海线奔忙一阵子后,又返回武汉。这年3月27日,与茅盾、老舍、田汉、胡风等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年底因武汉失守而撤离,经湖南衡山等地,于1939年初流浪到桂林,编辑《广西日报》副刊《南方》,又与戴望舒合编《顶点》诗刊。是年冬,形势吃紧又不得不撤离桂林,漂泊到湖南新宁,蛰居于山岳,在衡山乡村师范学校当了一名教员。为了投身于火热的斗争,艾青于1940年春抵达当时“大后方”的文化中心——重庆,担任育才学校文学部主任,并兼大型进步文学刊物《文艺阵地》编委。在周恩来副主席的关怀下,1941年春“皖南事变”后,离开重庆奔赴延安。曾任文协延安分会理事、《诗刊》(延安版)主编和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主任,并被选为边区参议员,还当选为模范工作者。是年底,中央组织部决定吸收艾青入党。为更好地团结、影响国统区党外爱国的文化人,当时未公开他的党员身份,直到1945年才公开宣布。在边区的几年,由于公务繁忙,加之在新环境中尚未摸索出新的诗路,艾青写诗不多。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特别是抗战前期三年多时间,创作大丰收,诗人先后出版有《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火把》《反法西斯》《吴满有》《黎明的通知》《愿春天早点来》《雪里钻》《献给乡村的歌》等十一部诗集(另有诗文合集《土地》),形成其生平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树起了他自己的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座现实主义高峰。

第三阶段从1945年到1976年,是诗人创作的曲折与多难期。

抗战胜利后,艾青率华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进驻张家口,历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1946年到1948年之间,在河北获鹿、涿鹿和束鹿三地搞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2月平津战役结束后,随解放军部队进入北平,在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工作,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军代表。而后,他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文学工作者协会的筹备工作,也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任国旗、国歌图案评选组组长。同年7月在参加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和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后,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文协委员(1953年10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后为作协理事)。同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艾青又从美术岗位转向文学岗位,被任命为副主编。1950年7月,随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代表团访问苏联。1954年7月,应智利众议院邀请,和诗人萧三一起出访智利。1957年初被聘为《诗刊》和《收获》编委。不久,在反右派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于是,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的艾青,便从诗坛上销声匿迹了。

本来是要被送到外地去劳动的,由于在陕北南泥湾时结识的王震将军(时任农垦部部长)的关心,1958年4月,艾青被调往北大荒密山县东北农垦局八五二农场示范林场。他带着妻子高瑛和孩子一起去了,在那里当了一年半的副场长。1959年11月,王震将军把他一家调到乌鲁木齐。翌年8月,又搬到石河子新城,编入农垦部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在那里劳动和体验生活。1961年11月,摘掉“右派”帽子。延续十年之久的“文革”劫难,艾青当然也不能幸免。他被游街、批斗,又被赶到离场部百余里外的基层连队去“劳动改造”,住在简陋的“地窝子”里,一家五口每月仅靠微薄的生活费维持生计。这里地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人称“小西伯利亚”。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生活,加之超强的劳动,使得艾青患了老年性白内障及疝气病。他要求改善一下环境,拖到1972年冬一家人才得以搬回石河子;他申请外出治病,直到1973年春才允许去北京治疗。由于治疗无效,1975年春艾青再次要求赴京治疗。这次总算把左眼的视力保住了,而他也就在一个青年朋友帮助下,在北京西城悄悄地定居了下来。回顾这段历时三十一年的漫长时日,艾青长期处于或誉或毁的十字街头,创作不如抗战时期活跃。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因忙于行政事务,创作相对减少,除再版诗集《反法西斯》《吴满有》外,仅出版《舵手颂》一部诗集;新中国成立后公务繁忙,加之家庭矛盾激化和错打成“右派”,诗选除外,亦仅出版过《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和《海岬上》等五部诗集。

第四阶段从1976年10月起,诗人重新获得写作的自由,出现了第二个创作高潮期。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打倒,预示着蒙冤二十二载的艾青第二次解放就要到来。1978年4月30日的《文汇报》上,突然发表了一首署名“艾青”的诗——《红旗》,一下子惊动了国内外人士。果然,诗人艾青又返回诗坛了。1979年3月,中央组织部为艾青改正了“右派”错案,党籍、政治名誉和工资级别均得以恢复。同年,艾青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198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复出后,他先后出访了西德、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美国、南斯拉夫、日本、新加坡等国。其作品被译为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并荣获过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奖章、葡萄牙自由勋章和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等国际奖。他的诗作产量惊人,仅重返诗坛的前三年便写了二百多首长诗和短诗。此期他又在古稀之年奇迹般地焕发青春,写出了《鱼化石》《虎斑贝》《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等一大批充满青春活力、令人心灵震撼、独放异彩、光芒四射的杰出诗篇,登上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又一座艺术高峰;先后出版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落叶集》、《雪莲》、《域外集》和《启明星》等六本诗集。非常可惜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老诗人的健康状况就一直欠佳,这一创作高潮没能得以持续下去。

艾青一生为我们留下长诗二十部、短诗近千首,出版诗集、译诗集、诗选、诗论、文论、散文、报告文学、日记等三十余部。开明书店1951年、香港文学研究社198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分别出版《艾青选集》。1991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五卷本《艾青全集》。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艾青以极大的热忱,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执着地追求光明,自觉地表现时代,用他从欧洲带回的“芦笛”,吹奏出“毁灭的诅咒的歌”;吹起了反帝、反封建和中华民族解放的战歌;吹响了新世界的“光的赞歌”;吟咏了伟大祖国和伟大人民的颂歌;以更加饱满的政治激情和深邃的哲理,唱出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归来的歌”。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儿子作为叛逆者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一位养育了自己的善良而又不幸的贫苦农妇的颂歌,又是一首语言富有散文美、形象性和音乐性的自由体诗。在全民奋起抗战的年代里,艾青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我爱这土地》《吹号者》《向太阳》《火把》等充满激情的战斗乐章。这些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诗篇,全然摒弃了以往革命诗歌常见的浮泛的喊叫,代之以内在的律动,传达出整个时代和民族的要求;以新奇的意象、象征、想象、联想等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特别丰满和生动;以不受格律拘束、自由流动的散文式诗行和含蓄、明朗、简约、自然的诗歌语言(即经过提炼的口语),充分展示出诗歌的散文美。重返诗坛后,虽然也写有像《仙人掌》《窗外的争吵》等形式极工整的诗和像《年轻的城》《镜子》等出现音组、已有押韵的格律化自由诗②,但占压倒多数的还是自由体诗,并且韵也更不讲究。

而像《古罗马的大斗技场》《蓝色的多瑙河》等则仍然是属于早期散文化倾向的形式。1980年,艾青和诗歌爱好者谈诗时曾说:“从我整个创作历程来说,我更多的采取自由诗的形式——这是我比较习惯,也是比较喜欢的诗歌形式。”(《诗论》)他还说:“我的许多诗都是以自由体完成的……对这些诗的反响,远远超过我的其他的作品。”诗人绿原说得好,“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三十年代才由艾青等人开拓成为一条壮阔的河流”(《白色花·序》)。可见,艾青的自由体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何其之大!如果说在中国是郭沫若第一个真正冲破旧诗樊篱、开辟出自由诗体的新天地,那么艾青则是运用自由诗体把时代精神与诗美艺术结合得最好的大诗人。是他以自己的理论(主张诗的散文美)和实践(毕生主要致力于自由体诗的创作),把中国自由体诗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诗人,为促进中国自由体诗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① 凡尔哈仑(1855—1919):比利时法语诗人、剧作家、评论家。当过律师。初期诗歌创作信奉象征派。1892年参加比利时工人党后,作品开始揭露社会矛盾。主要诗集有《生活的面貌》《愤激的力量》《虚幻的乡村》等。

② 格律化自由诗:亦称自由格律诗。这是艾青研究学者骆寒超提出的术语,相对于散文化自由诗而言。艾青在《诗的形式问题》一文中说,散文化自由诗“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几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骆寒超在《艾青论》一书中说散文化自由诗不押韵,并指出在这一时期的艾青诗作中格律化自由诗有两点不同于散文化自由诗:一是音组已定型,二是已有押韵。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