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之最」现代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戴望舒

「中国诗之最」现代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戴望舒插图

现代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戴望舒

中国现代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是戴望舒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朝采,字丞。祖籍江苏南京,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区)。父亲原在北戴河火车站服务室任职,后为杭州财政局和中国银行的职员。望舒幼时随父居于北戴河,七岁时举家迁回杭州。1919年从鹾武小学毕业后进入宗文中学,就读期间曾参与组织文学团体兰社。1922年开始诗歌创作。1923年入读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学院学习法文。1926年3月,在与施蛰存、杜衡共同创办的《璎珞》旬刊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并同时发表所译法国象征派前期诗人魏尔伧的诗作《瓦上长天》。同年秋,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团支部负责人,又同时“跨党”加入国民党。曾参加团支部秘密会议和散发传单,还曾被关进过巡捕房。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参加“左联”的前后,曾一度卷入“普罗”文学大潮,发表过宣传“普罗”文学的诗文。但在严重的白色恐怖面前他却止住了前进的步伐,试图走一条同情革命而不实际参加革命的“中间”道路。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已经没有了以往的革命激情,在上面发表了不少著译作品。为了与施绛年(小说家、文学翻译家施蛰存之妹,上海邮电部门职员)难以兑现的爱情之约,同年赴法国。1934年前往西班牙旅行,领略该国文化和风光,注意收集塞万提斯《唐吉诃德》善本和资料(回国后曾译过这部名著,大约完成全书的三分之二,因抗战爆发而中止),特别喜爱青年诗人费特列戈·洛尔迦自由奔放有着“刚强下哀愁”色晕的诗歌,并开始翻译其诗。1936年,他参与创办并任主编的《新诗》月刊出版。抗战爆发后,他于1938年到香港。在港期间,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并从事报刊编务工作。1948年底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战争捷报频传,戴望舒决心离港北上,迎接即将诞生的新中国。1949年3月,他坐船到天津塘沽,换乘火车抵达北平。不久,在华北大学(即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第三部创作组任研究员。同年7月应邀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同期,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诗歌工作者联谊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至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任科长。1950年2月28日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终年四十五岁。

现代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因一些诗人在《现代》(1932.5—1935.7)杂志上发表艺术倾向相近的诗作而得名。该派是20世纪20年代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诗派的诗作,受到法国象征派和美国意象派①诗歌的影响,对于新诗艺术的表现方法有所开拓。他们不赞成新月派格律诗的主张,也不像象征派那样生搬硬套法国象征派的表现技巧。他们强调诗歌形式的自由,不讲究整齐和押韵,同时注意意象的显现,诗意朦胧而晦涩。他们诗作中的沉郁、惆怅、颓废、虚无和幻灭的感伤情绪,很容易引起当时不满现实而又没有找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共鸣。他们的诗风和表现手法很受当时爱好文学的青年欣赏,故而风靡一时,影响颇大。这一派诗人除了戴望舒外,还有何其芳、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曹葆华、废名(冯文炳)、莪伽(艾青)、金克木、林庚、路易士(纪弦)、施蛰存等人。

戴望舒1929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收1922年至1929年诗作二十六首,其中包括他在大革命失败后匿居松江施蛰存家写的《雨巷》和《我底记忆》两首名篇。《雨巷》一诗约写于1927年夏,为诗人的成名作。这首抒情诗和诗人此前的诗作一样,写得优美、哀感、惆怅、朦胧,且富音乐美,明显受到魏尔伦的影响。它发表在次年8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当时编者叶圣陶先生赞赏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此话虽未免有些过誉,却道出了此诗音节优美这一特点。这位还未到二十二岁的年轻人也因此被戴上“雨巷诗人”的桂冠。然而戴望舒并不留恋《雨巷》给他带来的荣宠,从写作时间也是1927年却稍晚于《雨巷》的《我底记忆》(此诗通常被认为是戴诗的现代派风味的起点)开始,诗人一改诗风,致力于改造起象征派来。《我底记忆》扉页上印有法文“给绛年”字样,还印有两行拉丁文诗句,戴自译为: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这在中国新诗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表达方式。

1933年出版的《望舒草》,收1927年至1932年的诗作四十一首,可视为戴望舒改造象征诗派结出的果实。此期诗人经过创作实践和理论认知,在借鉴法国象征派手法的同时,更注重国内读者的审美情趣,力图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新象征派诗歌。他不像自己前期那么注重诗的音节美,而是看重诗的内在情绪,可谓在观念上已不同于魏尔伦,而是接近于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瓦雷里和麦耶。对于韵脚和形式,他强调独创,建立具有散文美的无韵自由诗体。正是由于他把象征诗派的手法和自由诗派的形式融合起来,把欧洲浪漫主义与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贯通起来,终于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派诗歌。戴望舒成了中国新诗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了新诗现代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1948年出版的诗集《灾难的岁月》,收1934年至1945年的诗作二十五首。特别是诗人作于抗战时期香港的十六首诗,可谓诗风大变,令人耳目一新。面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和自身在日军地牢中遭到刑讯的严酷现实,诗人终于跳出了现代派的创作小圈子,不再抒发个人的一己情怀,而是呐喊出灾难的岁月里人民大众的心声。《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元旦祝福》《心愿》《等待》《偶成》等,都是这部诗集中的优秀诗篇。

戴望舒一生著译颇丰,他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就多达三十余部,而他的诗作存世的仅有九十二首。尽管如此,人们却是首先把他作为一位现代著名诗人认同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以现代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而被广大诗歌爱好者所铭记。

【注释】

① 美国意象派:反对写实的作风,主张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隐藏在意象之中;反对新浪漫主义的抽象、含混的说教,提倡写鲜明的意象、独特的情绪和感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gxwhjdjt】,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