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唐朝」魏征进谏的故事

「历史故事:唐朝」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唐太宗的这句名言想必已经家喻户晓了,而这句名言中所讲的人也可谓名扬四海。他向唐太宗劝谏向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多次把唐太宗气得咬牙切齿。他就是一代谏臣——魏征

喜得贤臣

玄武门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弹劾一个名叫魏征的人,说此人曾参与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后来又投奔太子李建成,还怂恿李建成杀害秦王。于是,李世民遣人将魏征带来。魏征到了后,李世民阴沉着脸问:“你为何要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旁边的大臣们看李世民这架势,都觉得魏征在劫难逃了,可魏征本人却毫不在意,反而叹道:“无奈太子不听我劝,否则又怎会落到如此地步呢?”

李世民听了这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敬佩魏征的胆识,便缓和神情道:“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也就不追究了。”果真,李世民登基后没有为难魏征,还把他提升为谏议大夫。后来,李世民又提拔了一些之前追随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当官。那些追随李世民的官员们可犯了嘀咕:“我们自以前便追随皇上,现在皇上却选拔齐王和前太子的人,这是什么道理?”房玄龄将官员们的想法转告给李世民,李世民只说道:“朝廷选拔官员,向来是为了治国安邦,自然是要任人唯贤,怎么可以任人唯亲?只要有才能就能得到赏识。”众臣听了这话才没再抱怨。

此后,李世民经常鼓励众臣把心中所想说出来。众臣们都渐渐放开胆来劝谏,特别是魏征,他考虑事情十分周到,直言敢谏,深受李世民信任。

劝谏不畏龙颜怒

由于皇上勤勉,君臣一心,大唐江山日益稳固。李世民十分高兴,他认为众臣的劝谏很有帮助,便对众卿道:“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要仔细调养,不能松懈。如今虽国泰民安,但我还得小心谨慎,唯恐不能长久,所以我还得多听你们的劝谏。”魏征道:“难得皇上能够居安思危,微臣必不辱使命。”从那以后,魏征的谏言便越来越多。

公元628年,魏征得知李世民有意纳郑氏为妃,而郑氏早已许配给了陆家。于是他急忙进宫,以“天子乃臣民之父母,需关爱子民,忧其所忧”为由劝阻李世民。公元632年,众臣皆建议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7),只有魏征持反对意见。后来因为适逢水患,封禅之事才不了了之。

魏征其人敢于犯颜直谏,为官期间屡次劝谏李世民,实为不可多得的谏臣。当然,他也常常因此惹怒李世民。

一日李世民下朝,怒气冲冲回宫后说道:“终有一日,我必定要了这个乡巴佬的命。”长孙皇后闻言便问:“是何人得罪了皇上?”李世民说:“还不是那个魏征,总是在朝堂上和我抬杠。”长孙皇后随即退下,换好朝服后一脸肃穆地站在旁边。李世民不解地问:“皇后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道:“有言道,君主贤明,则臣子尽忠。如今正是因为陛下贤明,魏征才能直言犯谏。我作为后宫之主,该为陛下道喜才是。”李世民这才渐渐消气。

因为魏征说话毫不留情,所以李世民对他也十分敬畏。一日,李世民得了一只十分漂亮的鹞(8)鸟。他对那鹞鸟很是喜爱,便拿在手里把玩了许久,舍不得撒手。这时候魏征恰巧从远处走来,李世民怕魏征唠叨,就赶紧把鸟儿藏在了怀里。不承想魏征早就看到了,他来到李世民面前故意说了许久的话,最终把鸟儿活活憋死在李世民怀里。

帝王人镜离世

公元643年,魏征因病逝世,李世民因此痛哭道:“以铜为镜子,可以看到自己衣冠是否穿戴整齐;以历史为镜子,可以明白国家为何兴亡;以人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言行是否有不妥之处。如今魏征死了,我就好比失去了一面好镜子。”

相关链接:望陵毁观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被葬于昭陵之中。唐太宗由于思念皇后,便在禁苑里建了一座高台,以便登高遥望昭陵。

一天,唐太宗带着魏征登上高台,想引他一同远眺昭陵。魏征心中觉得唐太宗的行为并不妥当,有心劝谏却并未明说,只道:“微臣老眼昏花,看不清。”唐太宗便给他指明了昭陵的位置。魏征又道:“微臣还以为皇上是因为思念太上皇才建此台远眺。如果您是说皇后娘娘所葬的昭陵,臣早就看见了。”唐太宗听了这话,心知自己做法不妥,便命人毁了高台,不再登高远眺昭陵。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