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巧若拙的意思
解释:真正灵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却好像很笨拙。
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语法:大巧若拙主谓式;作定语、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示例:语言达到如此“大音稀声,大巧若拙”的境界可谓难得。
近义词:大智若愚
反义词: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2、成语接龙
大巧若拙
拙口笨腮
3、成语故事
“大巧若拙”比喻正直灵巧的人,不自我炫耀,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此典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姓李名耳(也有人认为姓老名聃),是和孔丘生于同一时代即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著有《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关于老子的姓名及《老子》一书是不是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本书《老子》为老子所著)。此书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过程,包括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老子》第四十五章是老子人生论的一部分。在这一章里,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指出:有道德修养的人,其言行的实质和表现出的现象未必都是一致的。他说:大的成就好像亏缺,但它的用处是不会失败的。大的充实好像空虚,但它的用处是不会穷尽的。大的正直好像弯曲。大的灵巧好像笨拙。大的辩才好像语言迟钝。大的得利好像亏本。在生活方面,活动可以战胜寒冷,静止能够战胜炎热。在政治方面,清而无欲,静而无为,可以做天下的君长。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注音】: ㄉㄚˋ ㄑ一ㄠˇ ㄖㄨㄛˋ ㄓㄨㄛ
【简拼】: DQRZ
【结构】: 偏正式成语
【正音】: 拙;不能读作“chū”。
【辩形】: 拙;不能写作“绌”。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4、成语造句
1.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大巧若拙吗?
2.一个全国赫赫有名的学者,还这么平易近人,真是大巧若拙啊!
3.语言达到如此“大音稀声,大巧若拙”的境界可谓难得。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无痕,是大智若愚的聪慧,是大巧若拙的精妙,是大象无形的宽阔.
6.从退让不争、安时处顺、大巧若拙三方面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