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元,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孙。26岁中进士,因秉性刚直,受人排挤,善于论兵。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文笔优美。

【著作导读】

清明佳节,春雨濛濛,万物复苏,吐绿泛红,透出一片勃勃生机,理应是令人兴奋、快慰的,而诗篇开首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这“纷纷”二字,似乎给这场春雨平白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扰人心绪、纷乱凄迷的感情色彩。

也难怪,诗人不是在亭中观景,不是在小楼听雨,也不是在雨中漫步,而是出门在外,行色匆匆,是“路上”孤单的行旅之人。而且,这一天又正是清明。清明,是民间传统节日,这天往往阖家团聚祭扫、缅怀亡人,青年男女,赐毯球蹴毽,荡动秋千,赏花观景,大家相聚为乐……在这举家团圆的节日里,偏偏诗人孤身在外,心绪本就有些惆怅,更加上中途遇雨,山路泥泞,春衫尽湿,寒意料峭,自然这时我们的诗人不会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的兴奋,也不会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雾》)的雅兴,只是感到有些“欲断魂”了。“断魂”二字,犹言“销魂”,在古诗词中常被用以形容哀伤愁苦的情状,描写一种神思茫茫仿佛失魂的精神状态,由此,诗人黯然而不堪的情绪便可想而知了。

然而,如果仅仅是写佳节思亲,遇雨凝愁,这种写法就未免平平了。此诗的妙处正在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诗意巧妙而自然的转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淅淅沥沥不停的雨中想到酒家,对于路中之旅人,恐怕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借问”二字,点明了诗人作为他乡之客的身份,是对“路上行人”的进一步强调和对“断魂”之感的进一步衬托,“酒家”,则意味着可借以避雨、驱寒、散愁。诗到此,只是有了些许的暖意和新的转机,而牧童的出现,才使全诗的色调顿然明朗,使人几乎有满目生辉之感了。孩子的天真烂漫,和春天蓬勃的生机是那样吻合。他头戴斗笠,手持牧鞭,又带着田园恬静的气息,尤其是牧童小手一指,在诗人视野中出现了一幅迷人的画面:细雨迷濛中,远处依稀见到一个红花绿树掩映中的村落,那杏花树丛在春雨沐浴中泛出鲜艳的粉红……可以想见,这种诗人孤寂的心灵得到了怎样的慰藉。杏花,带来了春的暖意,春的欣喜,春的向往,此时的诗人,即使不见酒帘,即使尚未闻到酒香,怕是先陶醉了,何况就要投入那春的怀抱!那由佳节引发的乡愁,由风片雨丝带来的寒意和惆怅,该是随之释解了吧?

就这样,诗人没有停留在一般地抒写愁怀上面,而是更写了春意对孤寂愁绪的消融,这就使诗的境界得到了升华。可见,这首小诗虽为短制,却蕴含醇厚,曲折有致,又自然天成,不见斧痕,确可使人们在反复咀嚼品味中得到美的享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