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隋朝」寒门子弟的翻身机会——科举制度的确立和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历史故事:隋朝」寒门子弟的翻身机会——科举制度的确立和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寒门子弟的翻身机会——科举制度的确立和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在隋以前,选拔人才均是以君王或官员的喜好为标准。特别是魏晋时期开始,“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更是直接导致朝堂被门阀世族所垄断,寒门子弟的翻身机会可谓少之又少。所幸自隋起,“开科取士”为皇帝所提倡,朝堂的大门终于渐渐向寒门子弟敞开。

隋文帝两科选人

隋文帝杨坚一统中国后,为了让自己的王朝吸纳更多的人才,便采取了“开科取士”的方式广纳人才。公元587年,杨坚下令要求每年各州都应保举三位文采翩翩的贡士。公元599年,杨坚又定下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个标准进行选才。从此以后,杨坚推崇选拔官员不论门第(21),唯才是举。有才的寒门子弟可通过考试取士,分科考试也由此诞生。

杨坚还规定,但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德才双全。如此一来,原先固有的士族垄断被打破,其他各个阶层有才能的人都能得到为朝廷效力的机会。而且选才纳贤也不会受到个人主观喜好的影响,选拔结果更加客观、公平。

开皇末年,杨坚又废除了原有的州郡辟举制度以及九品中正制,规定凡是六品以下的官员皆要由尚书省吏部选拔,隋代科举制初步成型。

「历史故事:隋朝」寒门子弟的翻身机会——科举制度的确立和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从十科到四科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对父亲定下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的修改。隋炀帝设下明经和进士二科,并规定朝廷通过“试策”取士,科举制至此正式诞生。所谓“试策”,即以实务策为主要考点。

公元607年,杨广下旨:“江山之重,并不是一人就能治理好;帝王的功德,也并非一人的谋略。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登基后,为了立政安国,谁不选贤纳才……孝顺乃人伦的根本;德行敦厚,乃立身的基础。有的人节仪可称,有的人操行清廉……刚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有成、文采翩翩且能被廊庙(22)所用,确实乃瑚琏(23)是也……”圣旨中,杨广将孝道、德行、节仪、操守、刚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有成、文采翩翩此十项列为朝廷选人的标准。于是,原先的二科考试变为十科考试。

公元609年六月,杨广再次下旨道:“各郡以学业优良、才艺出众;体格健硕,体力非凡;为官勤恳、能处理政务;性情刚直,不畏强权,此四科进行选人。”自此,隋朝科举便由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

此时,科举考试的大权均已集中在隋王朝中央的吏部,其筛选人才的方式为从下到上逐级淘汰的差额考试法。

未完成的遗憾

隋朝开启科举制,希望以投牒自进、优胜劣汰的方式为各阶层打开通向朝廷政治的大门。此时的科举制只是草创阶段,尚未形成制度,不过其将读书、应考、仕途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国家选才掀开了崭新的篇章。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科举制尚处于初创时期,科举目的、考试内容、规章、方式等各方面均未完善,科举制为隋王朝带来的优秀人才非常有限。

相关链接: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创建于魏晋南北朝。其选拔人才的方式是在各州、郡设立中正,由中正对被评者的家世、道德、才能进行评议,然后将评议结果上交至司徒府审核。

然而,由于魏晋时期中正大多为二品,而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的权力,因此取得二品的人大多都是门阀世族。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官员选拔的权力完全掌握在门阀世族手中。于是,九品中正制的家世标准越来越重,才德却慢慢被忽视。到了后期,家世甚至成了选官的唯一标准,并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