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连连队名片】
驻香港部队“大渡河连”是一支诞生于秋收起义烽火中的红军连队,是人民解放军中最早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连队之一,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边境作战,参加大小战役战斗1000余次。长征途中,连队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中央红军北上打开胜利通道,从此被誉为“大渡河连”。1997年7月1日,连队作为驻香港部队陆军部队的先锋,首批进驻香港履行防务使命。90年来,该连先后3次荣立集体一等功,9次荣立集体二等功,1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涌现出了熊尚林、韩玉清、王成富等360多位战斗功臣和英雄模范。2000年6月被中央军委授予“香港驻军模范红二连”荣誉称号。
驻香港部队步兵二连诞生于1927年秋收起义,是“支部建在连上”最早的连队之一。
1935年5月25日,长征途中,二连17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为红军北上打开了胜利通道,被誉为英雄的“大渡河连”。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二连21名官兵乘坐卡车率先越过文锦渡口岸桥上分界线,标志着人民解放军首次踏上香港这片神圣国土。
雄风不改,勇士本色。从大渡河到香江畔,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驻守内地到进驻香港,勇士传人悄然间已走过82载不凡历程。
在二连,每个人都想多奉献一些
“每次营区开放、实弹射击等重大任务,基本上都会交给大渡河连来完成。”二连所在营副营长马章华,这位当了6年兵提干、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黄牛”的二连老连长说,上级领导对二连的信任,源于连队多年来实打实的训练作风。
“每年新年开训第一跑,都是干部骨干先跑5000米;400米障碍,连长、指导员先跑,然后是排长、骨干,从来没有哪个干部躲在战士后面的。”马章华说,2015年驻军夜间实兵实弹训练,不管是班课目还是连课目,都是二连先示范试训,然后再推广到驻军部队。
“大渡河连”官兵注重发扬大渡河精神,在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奋勇争先。这是五班班长黄宝在接力比赛中一马当先
严实的训风,让二连在一次又一次比武中披红折桂。
21岁的二连二班班长林宇轩,一个入伍才3年多的湖南小伙子,就多次代表连队在比武中摘金夺银。
2016年7月,驻香港部队首次举行“挂金牌、当标兵”比武,全程实行淘汰制。林宇轩和17名战友一起,代表二连参加7个项目比武,最终取得步兵专业第一名,5个班长个个金牌,总共8枚金牌的优异成绩。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其他单位一个营的金牌数。
这场令林宇轩自豪难忘的比武背后,是二连全体参赛选手超越常人的艰辛付出。
“为了提高射击水平,我们就在大米粒上雕洞练耐心和注意力,最多可以在一粒米上雕5个洞。”林宇轩说,“光秃秃的水泥地训练场,没有一丝荫凉的地方,天气热得可以在铁锹上煎鸡蛋!就这样,练战术、强技能……每个人的手都磨了好多泡。”
赛后表彰大会上,一位将军给林宇轩挂金牌时,问他是哪个连队的。
“我挺了挺胸膛,大声说,二连的!首长竖起大拇指说,大渡河连,我知道,好样的!”林宇轩说,“曾有人问我,你们这么拼为什么?又没有人给你们什么好处。我回答他,在二连,只有给连队增光添彩的义务,没有抹黑丢人的权利。”
从比武场到演习场,比林宇轩入伍早一年的二连十班长吴建飞,记忆里最铭心刻骨的,是2015年10月那场名为“香江卫士”的联合军演。
“大渡河连”官兵进行战术训练
那天中午,距离演习正式打响不到3个小时,趁休息时机,他与另一位班长用卡车给战友们拉烧开的淡盐水。因山路很陡,在距离目的地还有几百米的地方,他不小心被溅出来的开水重度烫伤。
“两只手都动不了,腿上烫了好多泡,有拳头那么大。头麻麻的,感觉自己快晕过去,只能不停地用力拍脸保持清醒。”吴建飞说。
十班是榴弹班,演习中要和装甲车协同,在300米外准确命中地堡靶。
“上级要求必须首发命中。我知道自己不能参加演习了,第一个念头就是让谁替我射击。”尽管嘴巴发抖、牙齿打颤,吴建飞却以惊人的毅力,用手持电台一一告诉保障射手、副班长李志良射击的距离和参数。
背负着班长的期望和重托,演习中,李志良沉着冷静,一发中的。
“入伍时本打算两年就回家的,可新兵的时候每次看到大家给比武尖子鼓掌的场景,就不由得热血沸腾,觉得就算是一次旅行,也不能白来。”吴建飞说,自从来到二连,就觉得自己再也离不开了,因为在这里能学到不一样的标准和精神。
不一样的标准和精神——这不仅仅是吴建飞一个人的感受。二连原连长康玉盼,刚当了半年连长,因为双腿受伤无法训练,为了不拖累连队训练成绩,拄着拐杖找到领导,要求调离二连。
“每个人都想着为连队多做点工作、多奉献一些,这是一种说不清的情结。”二连所在步兵旅政治部副主任肖海涛动情地说。
此前,肖海涛也曾当过其他连队的指导员,他说,全旅所有连队都以大渡河连为标杆,为追赶的目标。
“因为一直没有超过‘大渡河连’,突击英雄连的指导员直到离任时都耿耿于怀。”肖海涛说,“这么多年来,没有连队不想超过二连的,可连续19年了,二连年年先进,年年第一。”
“大渡河连”官兵为全旅示范步兵班综合演练
在二连,什么事都要干漂亮
21岁的二连七班副班长秦汉英,坦言自己入伍前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青年”。
“很叛逆!初中读了5年,换了4所学校,不停地转学,16岁才考上县一中。在家特别容易‘爆起来’,窗玻璃、门、电视,都砸过。”
2014年9月,秦汉英入伍来到驻香港部队步兵旅,经过几个月的集训,被分到二连。
“第一天就觉得它不一样,干部、班长没一个人闲着,都是拼命干工作。”这样的氛围,再加上连史馆“大渡河十七勇士”的英雄事迹,让秦汉英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找到了感觉。
“我没有别人那么好的身体素质,只能去拼。冲圈跑步,不要命地冲到吐,用生命去跑。”这样的拼劲,让秦汉英新兵时就当上了副班长,“每当跑不动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脑海里都会想起当年‘大渡河十七勇士’的故事。”
多年来,定期参观连队荣誉室、上连史课、学唱连歌、读连史册,每当重大活动和执行重大任务时,面对荣誉锦旗表决心、立誓言——对英雄的崇拜和学习,始终是二连一代代官兵的自觉行动和前进动力。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渡河连”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二连原指导员、步兵旅政治部组织科干事范建超,2012年12月由新疆某部选调到驻香港部队。
“当兵在新疆石河子,毕业后分到库尔勒,从大西北到香港,没有了风沙,一开始特别满足。”范建超笑着说,可来到二连后,又感到不满足,因为在二连什么事都要干好,都要干漂亮,一种完美主义的标准。
这种标准和意识,来自这支红军连队历史深处的血脉激荡,源自“听党指挥,勇往直前,敢打必胜,顾全大局”的“大渡河连”精神。
“在二连,每次比武的时候都要唱一次连歌,喊一遍连魂。”来二连前,范建超一开始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和英雄对一个连队的意义和作用,直到那一天——
“2015年5月25日,二连强渡大渡河80周年庆典。来了四五百名退伍老兵,许多人还带着家人一起来。雨后天晴,特别热,可所有退伍老兵都端坐在那,双手放在膝盖上,一动不动。他们有的都退伍十几年了,依然会唱连歌、记得连魂……”那天,全体人员齐唱连歌时,范建超站在凳子上,边指挥打拍子,边泪水四溢。
与范建超偶尔流泪不同,左眼下长了一颗泪痣的二连列兵丁无忌简直是个“泪人”——记者在二连采访时,这个2016年9月刚从湖北省城市建设学院入伍的20岁小伙子,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了下来,惹得战友们忍俊不禁、笑成一片。
“我大学是学给排水专业的,刚来时说被分到了“大渡河连”,我想坏了,怎么来到一个挖河的部队了。当时的心情很沉重,后来却爱上了这个连队。”边哭边说的丁无忌,又引来一阵笑声。
“我是听说南海不平静,要打仗,才参军入伍的。”丁无忌说,虽然没有打仗有些遗憾,但比起没有入伍的朋友,感觉自己现在思考的更多了,每天都过得很有意义,“我把津贴攒下来,过年的时候给妈妈寄了2000元,这是我长大后第一次寄钱,妈妈哭着说我懂事了、长大了。”
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先进连队和优秀士兵,也不会无缘无故。
2016年12月底,32岁的六连指导员裴红炬从其他连队调到二连任指导员。从以前引导战士“看二连”到“零距离”接触二连,裴红炬一直在思考二连的“成功密码”。
“一是组织功能发挥得很好,党支部、军人委员会和团支部,个个都有阵地意识,人人都有责任意识;二是民主意识很强,不论是叠被子、晾衣服这些小事,还是立功受奖、先进评比等大事,事事坚持官兵一致;三是始终以传承革命优良传统为建连之本,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裴红炬说,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是二连年年先进、人人过硬的重要原因。
春节期间,“大渡河连”组织“荣誉见证我成长”活动,并以合影方式向家人拜年
在二连,一举一动讲政治
环境特殊,任务艰巨——这8个字,对二连、对驻香港部队而言,有着特殊而现实的意义。
驻香港部队担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践行“一国两制”伟大方针的神圣使命,是守卫香港的“定海神针”。在香港,官兵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面临政治风浪、酒绿灯红的考验。
“驻港20年,共有3000多人次外出游览或执行任务,从来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违纪的事情。”27岁的二连连长殷玺说,“驻港无小事,事事连政治。英雄连队,必须走在前列,否则就对不起党,对不起祖国和人民。”
2014年,二连担负保障香港橄榄球协会入营比赛执勤任务。七班长郑侃在巡逻时,一位香港女士试图用500港元购买他军装上的胸标,被拒绝后,提出再加500港元购买的要求。
“这里的五角星和长城,是人民军队的象征,也代表着我们驻港军人的坚定信念,无论给多少钱也不会卖。”郑侃严词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
20年来,从进驻港岛最南端的赤柱军营,到换防到香港最北端的新田军营,二连创造了驻香港部队建设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第一次开放军营,第一次在公众场所表演刺杀、仪仗和舞龙舞狮……
2004年,驻香港部队“八一”阅兵,二连许多战士被选入受阅方阵,并在多个方阵中担任基准兵、排头兵,成为战友们争相学习的队列标兵。
不仅仅是战友们,对于参观这些活动的香港市民而言,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风采的,往往也总是二连的官兵。
二连在香港的营区里有一条横穿而过的公路,按照有关规定,只需进行简单的登记,香港市民和车辆就可以通过。不知有多少次,每当香港的车辆与二连出操的队伍擦肩而过,民众的眼神里总是充满深情的赞许和由衷的信任。
2016年七八月份的时候,香港60多名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军营参加夏令营活动。13天的共同训练、生活,使得大学生和二连官兵结下了深厚友谊。
一名女学生在活动结束时的感言中写道:“吹拂着维多利亚的海风,我们感到,香港的繁荣离不开祖国的支撑,离不开解放军的付出……”
“二连与香港的故事,也是20年来驻香港部队与香港市民加强互动联谊、增进军民理解和信任的一个缩影和窗口。”驻香港部队步兵旅政委周文军说。
周文军介绍,自2006年开始,驻香港部队先后8次与香港12所大学2000余名大学生互动交流,有效增强了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国防意识。从2015年春节开始,每年都组织5个营区官兵与周边8个社区居民互访,邀请营区周边区议会、乡理事会主席和村民代表入营参观,并应邀安排部分官兵参加驻地新春联欢活动,受到香港民众的普遍欢迎。
据统计,截至2017年1月,驻香港部队共组织1.3万余名官兵16次义务植树8.2万多株,组织7200多名官兵18次义务献血322万毫升,先后28次组织军营开放日,累计接待香港市民60余万人次入营参观。
“二连是红色基因的传人,是履行使命的主力,是展示形象的窗口,更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老典型。”周文军说,“十七勇士是英雄,他们的传人也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