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嗟来之食

「成语故事」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

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近义词:残羹冷炙、残羹剩饭

反义词:山珍海味、水陆俱陈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译文:

《礼记·檀弓下》:“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嗟来之食的故事

春秋时候,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不少人饿得奄奄待毙,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有个叫黔(qián)敖的富人,想发点“善心”,做点“好事”。于是他在大路旁摆了些吃的东西,准备施舍给那些饥民。

有一天,—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他用袖子遮着脸,拖着破鞋子,身上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摇摇晃晃的走了过来。

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没等那人走近,便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嗟!来食!”)他满以为那个饿汉会对他感恩不尽。

可是事情不象黔敖所想的那样。只见那饿汉抬起头来,抖了抖衣袖,轻蔑地瞪了黔敖一眼。

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收起你那假仁假义的一套吧!”说罢,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碰了一鼻子灰,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地赶上去,向饿汉赔礼道歉,请他吃点东西。

那个有骨气的饿汉说什么也不肯吃他的东西,最后还是饿死在路旁。

由此,后来形成了“嗟来之食”的成语。它的意思是带有傲慢、瞧不起人的一种施舍。更有“志士不食嗟来之食”等说法。

造句

青壮年在低头乞讨嗟来之食的同时,也失去了自食其力的精神和自尊,已沦为社会弃儿。

人穷志不穷,对于那种嗟来之食,我们不要也罢。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嗟來之食

【注音】:  ㄐ一ㄝ ㄌㄞˊ ㄓ ㄕˊ

【简拼】:  JLZS

【结构】:  偏正式成语

【正音】:  嗟;不能读作“jué”。

【辩形】:  嗟;不能写作“蹉”或“磋”。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