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陈望道以身作则教子媳

「教子有方」陈望道以身作则教子媳

陈望道,著名学者。原名参一,单名融,字任重,浙江义乌人。陈望道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陈望道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大学者。在国内,许多人都知道他是第一个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人,但他从没有认真对自己的孩子讲起过自己当年译《共产党宣言》的情况。1965年,他的儿子陈振新陪他去北京开会时,他的一位在北京图书馆任副馆长的学生请他去北京图书馆参观。当那位学生拿着一本北京图书馆珍藏着的、我国最早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要陈老先生签名时,陈先生却说:“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怎么可以签名呢?”他的学生恳求说:“您是译者,上面印有您的名字,您怎么不可以签名呢!”陈先生这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关于自己,陈望道一直是讲得很少很少。直到1983年,陈振新在查阅到的史料中,才知道父亲还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的第一位书记。他更加感受到了父亲谦虚、朴实、不务浮华的优秀品质。

陈望道先生对于工作、对于地位的态度,也使儿子受到很大的教育。1950年,中央曾有意要陈先生去北京某部担任负责工作,对此征求他本人的意见。他却说:“我在复旦大学工作了几十年,对复旦大学的一草一木感情都很深,所以从本人的愿望还是想继续留在学校工作。但如果组织上认为我去北京工作更好,那就去北京。”最后组织上决定他留在上海工作。因为担任了许多职务,他很少能有时间搞学术研究。他常常为此感到焦虑和内疚。他一直想写一本文法方面的书,最后,直到生命接近终点,才在病榻上完成了《文法简论》一书的定稿工作。陈先生到了晚年,体弱多病,可是只要稍得空闲,他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书。他只要觉得精神还可以,就总是不停地翻资料、做卡片,搞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的“官衔”最多时竟有十六个之多。可是,生活中的他一点官架子也没有。他一生最爱的是学生。新中国成立前,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为了保护学生,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五四时期,他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是有名的“四大金刚”之一,给了困难中的学生们极大的鼓舞。新中国成立后,身兼多职的他虽然很忙,只要有学生来信、来访,他总是亲自回信或接待。有一次,他收到一位北京大学学生的来信,问有关修辞的问题,陈先生抽空给那位学生亲自回了信,并在信封下方写上了“复旦大学陈望道”几个字。当那位学生收到此信时简直呆住了,不知是高兴还是激动。如今,那位学生已是一位颇有名望的专业大作家,但仍珍藏着当年陈先生给他的那封亲笔信。陈望道总是教导自己的孩子们说:学生来找,一定有事,教师不应该拒学生于门外。

1970年,陈望道先生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看病、住院已是常事,身边也就离不了孩子的照顾。可是当时他的儿子、儿媳分居两地,孙子又小,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还要上班,日子过得确实很难。但是儿子、儿媳深知陈老的脾气,知道他从不会因自己的私事向组织提要求,于是他们也没有开口提调动一事,常常是儿子从一所医院侍候好老人回家,又背起小孙子去往另一所医院就诊。直到后来组织上考虑到陈家的实际困难,才将陈望道的儿媳调进复旦。但陈老先生为此总是不安,他再三对儿子、儿媳说:“组织上已为我们考虑了这么多,来复旦后,在工作上再不能给组织添什么麻烦了。”

陈望道先生一生清苦。新中国成立前他是一个头戴旧礼帽、终年穿件旧长衫的穷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虽说情况有了根本的变化,他的生活仍然很简朴。他虽然没留给儿子什么金银财宝,但他的品格、精神,却使儿子变得富有并终身受用。他的儿子和儿媳,都觉得正是陈先生本人的人格魅力,教会了他们怎样认识生活,为他们指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