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园林建筑篇」明十三陵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

明十三陵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很多建筑都体现了这一哲学主张,明十三陵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被封到北京做藩王。他野心勃勃,攻陷当时的首都南京,夺取了自己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后来,朱棣把明帝国的首都迁到了北京。朱棣去世后,与皇后徐氏合葬于北京天寿山的长陵。此后的230多年当中,明朝十三代帝王都将陵墓修建在长陵附近,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明十三陵。

「中华文化:园林建筑篇」明十三陵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

明十三陵非常注重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协调统

十三陵建筑群气势磅礴,分别建在天寿山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明十三陵的每一座陵墓,从规划到选址都全面考虑了陵寝建筑和山脉、水流、植被的协调,使陵寝和山川形势自然形成一体,达到了“天造地设”、“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十三组建筑群以长陵为中心,各陵之间间隔半公里到几公里,布成一个张开的扇面,排列在长陵的两侧。建造者沿着陡峭的山势在十三陵周围修建了高大的边墙,从东、西、北三面将天寿山中间的平地围绕起来,使整个十三陵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庭院。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寝都各自独立,在建筑上形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明十三陵却截然相反,它利用天寿山的山势,以长陵为核心,共享长陵前的部分建筑,尊卑有序、层次错落地形成一体。十三座陵寝的规格、形制,大都模仿位于南京的朱元璋的陵寝——明孝陵,建筑风格上也非常协调,形成了一种整齐划一的效果。

十三座寝陵面朝宽阔的平原,背靠翠绿的青山,平原和群山当中流淌着潺潺的河水。红墙黄瓦的陵寝建筑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葱茏的树木当中,不仅不显得突兀,反而给天寿山的秀丽风光增添了庄严、恢弘之美。和历朝历代修建在平原上的帝王陵寝相比,依天寿山而建的十三陵自然景观层次丰富,形态多样,更加引人入胜。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十三陵说:“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这正是对明十三陵建筑理念的最好总结。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