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汉语成语,读音是bìng rù gāo huāng,意思是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出自《左传·成公十年》。下面一起来看看病入膏肓的故事吧。
病入膏肓的故事
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六月丙午这天,晋景公想尝新麦,派甸人献上新麦,由庖人烹调。这时景公把桑田的巫人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发胀起来,走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当天早晨梦见背着晋景公升天,到了下午,他(果真)背着景公出厕所,于是就把他作了殉葬人。
【病入膏肓成语意思】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故事引申,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
【病入膏肓读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病入膏肓解释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注音】: ㄅ一ㄥˋ ㄖㄨˋ ㄍㄠ ㄏㄨㄤ
【简拼】: BRGH
【结构】: 主谓式成语
【正音】: 肓;不能读作“mánɡ”。
【辩形】: 病入膏肓和“不可救药”;都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但病入膏肓偏重在“病”;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不可救药”偏重在“救”、“药”;比喻毛病很重;无法挽救;而且适用范围比病入膏肓广。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解释:膏肓: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语法:病入膏肓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
病入膏肓造句:
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这人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近义词:人命危浅、行将就木
反义词:妙手回春、手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