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成语意思是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为人赞赏的诗文,或流行一时的事物。脍,细切肉。炙,烤肉。脍炙人口近义词有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等,反义词有平淡无味等。
脍炙人口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哲,儿子叫曾参[shēn],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
父亲曾哲非常喜爱吃一种野生小柿子叫洋枣。在他死后,孝顺的儿子曾参竟然不忍心再吃羊枣了。这件事情,在当时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和赞扬。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了这件事,他不能理解,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切细的烤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切细的烤肉好吃,没有哪个人是不爱吃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是切细的烤肉好吃,那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烤肉的,为什么曾参不戒掉吃烤肉,只是戒吃那个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切细的烤肉是大家都爱吃的,虽然羊枣的味道比不上烤肉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是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从孟子说的话中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
小编的话:
脍炙人口,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脍炙人口,意思是只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人人称赞的好诗文或事物。
小朋友,美味的食物大家都爱吃,美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只有多读书认真学习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好诗文哦。
脍炙人口解释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字数】: 四字成语
【繁体】: 膾炙人口
【注音】: ㄎㄨㄞˋ ㄓˋ ㄖㄣˊ ㄎㄡˇ
【简拼】: KZRK
【结构】: 复杂式成语
【正音】: 脍;不能读作“huì”;炙;不能读作“jiǔ”。
【辩形】: 脍炙人口和“喜闻乐见”;都有(文艺作品)被人喜爱;受到人们称赞的意思。不同在于脍炙人口含义广;除了含有人们普遍传诵意思外;还可指受人喜爱的肉菜;“喜闻乐见”只表示“受人喜爱”;语义比脍炙人口窄。
【年代】: 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解释: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
出处: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语法:脍炙人口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脍炙人口造句:
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闻一多《歌与诗》)
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颂声遍野、口碑载道
反义词:平淡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