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人
麦贤得生于1945年12月,老家就在离汕头不远的饶平县汫洲镇。当年麦贤得参军后,没有想到最后就被分配在家门口汕头海军基地,退休前为海军广州基地副司令员、大校,至今仍住在汕头,可以说,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
麦贤得质朴近似纯真的神情,让我有一种时光停滞岁月静好的感觉。在书房里,有他自己写的一幅字:永做小小螺丝钉。对别人,也许这是一句口号,对麦贤得,却是一生的坚守。半个多世纪过去,他没有褪去英雄的本色。
1986年的一天,麦贤得想去看看当年救自己的刘明铎主任和医院的医护人员,李玉枝就带着他来到了广州军区总医院。
李玉枝向卫兵说明了来意。没想到,那卫兵瞪大眼睛看着麦贤得,“啊,你就是麦贤得?”卫兵这一叫,立即引来刚下班的医护人员,大家惊奇地围了上来。
这时,从人群中挤进了一位白发老人。他扶着眼镜,上上下下看了看麦贤得,然后拉着麦贤得的手问:“小麦,还记得我吗?”
麦贤得认真地打量着眼前的老人,突然伸出手摸了摸老人有些清瘦的脸,不知是激动还是惊喜,口中发出不完整的词句:“刘主任,刘、明、铎,主任。”眼前竟然就是他们要来看望的专家,最后取出弹片的脑外科专家刘明铎主任。
刘主任也非常激动,他握着麦贤得的手不放,感慨地说:“太好了,太好了,二十多年了,活得这样好,真是奇迹呀!”
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麦贤得是一个纯粹的人。
“八六”海战结束后,当战场的硝烟散去,麦贤得的战争没有结束。生命是脱离了危险,但麦贤得与命运的搏斗才刚刚开始。在这场斗争中,他同样是九死一生,受尽磨难,一些是在心里,更多的是身体上。英雄的称号,支撑着他的精神世界。
麦贤得始终不丢农民本色。养伤期间,当地农村进入了6月农忙季节,他几乎天天中午不午休,跑到部队附近的农村,去帮助村民收割、插秧、种地瓜,干得不知早晚,不顾一日三餐,让照顾他的战友满世界找他。在湖南冷水滩部队“五·七”干校采药材,他比健康人干得还要欢。
麦贤得做好事是自然的,随时随地的。成为基地副司令以后依然如此,只要他碰上了,随手就干。一次,天已经下雨了,他看见邻居家买了一车蜂窝煤,脱下军装就去帮助别人搬煤,从一楼到六楼,整整干了大半天,人们怎么也谢绝不了这个麦司令;他下班经过巷口,看见小卖部李大伯的皮鞋上全是灰,回家拿了鞋刷鞋油蹲在地上,就把李大伯的皮鞋擦得锃亮;到邻居家串门,看到凳子坏了,转身走了,又回来了,手里多了维修工具,就在人家客厅里修了起来;外出散步,看到路边有人在修鸽子笼,二话没说,蹲下来就当帮手。他还有一个习惯,活儿不完不走人。所以,做好事,常常忘记归家。
有一年,强台风在汕头登陆。下午3点的时候,整个汕头市都在狂风暴雨之中,台风遮天蔽日摧枯拉朽般地正面袭击汕头,大街上几乎没有了行人。可就在这个时候,李玉枝发现刚从北京开会回来的麦贤得不见了。在如此的风大雨狂之中,他一个手脚并不方便的人会去了哪里?一家人急得四处寻找,可就是不见麦贤得的踪影。
直到傍晚,也没有找到麦贤得,家人都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这时儿子打开了电视,电视中正在直播汕头抗风抢险的新闻。突然从电视里听到一位记者的声音:“你们看,老英雄麦贤得也到大堤上抢险了!”大家突然从电视画面上看到,麦贤得只穿着一件背心,一身雨水在海滨长堤上,参加抗灾救险。这一场景被正在采访的电视台记者抢拍了下来。
如今,麦贤得早已退休了,但他仍在经常帮着别人捅厕所,挖水沟,扫马路,管市场,做慈善,还为自己的饶平县母校捐了图书馆。
英雄不老,始终在焕发着新生。
《求是》(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