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事迹的故事

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事迹的故事

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事迹的故事

朱彦夫简介

朱彦夫,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7月生,山东沂源人,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1947年9月入伍,经历战斗上百次,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3次荣立战功。退伍后用自己的抚恤金,建图书室、办夜校,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山治水、脱贫致富,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的富裕村。他身残志坚,历时7年创作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

今生无悔——记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

尽管他拖着残躯作了1000多场报告,告诫年轻一代要自强不息,高擎改革开放的旗帜矢志奋斗,但人们仍然不断约他再作报告,希望聆听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尽管他拖着残体撰写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把他对生活的记忆和领悟全部写在里面,可人们仍然想与他结识,雪片般的来信纷纷飞进他的小屋。

这就是他,朱彦夫,山东淄博沂源县一个失去手脚、失去左眼,头部、背部至今尚留有弹片的抗美援朝特残军人的魅力。了解他的人都说,朱彦夫自重、自立、自强,无私奉献的感人经历,是一曲顽强拼搏进取的时代之歌。他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坚强的人。自立不畏难

了解朱彦夫,要从50年代初说起。

在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昏迷已半年之久的朱彦夫醒了过来。此时他才发现,自己变成了重残人。两只手从腕以下被截掉,两只脚也不见了,左眼成了个“窟窿”,右眼看东西也模模糊糊。

这一年是1952年,朱彦夫才19岁。他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负伤后被送回国内抢救治疗的。

看到自己以往健全的肌体变得惨不忍睹,他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医务人员的深情劝解,使他稳定了情绪。随后,朱彦夫被转入山东省荣军休养院。他生性好强,死,没有怕过;难,没有怕过,可最怕吃饭要人喂,走路要人扶,上厕所要人帮。朱彦夫清楚,在休养院优越的环境中,他那残而不废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于是,他请求离开休养院,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沂蒙革命老区。他要在学会走第一步路的地方,重新站立起来。

初回到家,母亲还是一口水、一口饭地侍候他。“要生活自理,看样子得另想办法。”他想。他谎称回休养院,藏进院内的一间小屋。用以维持生命和练习生活自立的,是屋里不足10公斤的地瓜干、一瓦罐凉水。

他把碗、碟、长把勺、地瓜干摆在面前,一遍遍地“模拟吃饭”。初起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两臂夹起勺子,还没等靠近碗边,勺子就掉了;用嘴叼起,两臂夹紧再舀,又把碗碰翻;好不容易舀上了“饭”,慢慢举起,刚一低头张嘴,就勺翻“饭”撒。一次、二次、三次,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上几十次、上百次。每“吃完”一顿饭,他都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他装假腿,练习行走同样艰难。先裹衬布,再缠绑带。一只残臂压住一头,另一只残臂缠绕。绕一圈,用牙咬住扯紧,再绕。一不留心,衬布、绑带就会松脱,只好从头再来。一副绑带长达6米,如此反复,有时半天时间都绑不好。而更难的还是套上假腿以后系皮带锁扣。那短而粗笨的残臂夹着长长的皮带穿插环扣,就像盲人手持丝线向针孔里穿引一般……终于大功告成,两条假腿都装好了!朱彦夫兴奋地抓过拐杖,一使劲站立起来,刚刚举拐抬腿,就“哐当”一声摔倒在地。假腿被摔脱,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痛苦中,朱彦夫陷入了深深的回忆。1933年,他出生在这里,1947年,背着母亲参了军,参加过淮海、渡江等战役,三次负伤,两次荣立战功。1950年10月,他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朝鲜的那场空前残酷的阻击战更让他难忘。地点是在长津湖以南,一座叫做二五〇的高地。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经过两天两夜激战,阵地上只剩下了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他在阵地上来回跑动,交替使用各种武器打击敌人,为胜利争取了时间。

当年连死都不怕,还怕去迎接新生活遇到的困难吗?想到这里,他又鼓起了勇气。四肢的创面先是磨出了鲜血,继而结了痂,又一次磨破,最后变成厚厚的茧子。

就这样,经过了千遍万遍的“重新来”,朱彦夫终于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腿,自饮自食,解大小便。县民政局的领导来慰问,才发现他藏在小屋里。此时的朱彦夫伤口感染,流着血水,累得瘫倒在地上起不来。

不久,人们在张家泉村的田间地头看到一位拄着双拐、戴着墨镜的硬汉子。头雁重垂范

1957年,站立起来、又补习了文化的朱彦夫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决心不让党组织和乡亲们失望。面对张家泉村的恶劣自然条件,要想把群众带上致富路,就是肢体健全的人,也是件难事。不过,全村的党员和群众并没有选错这位领头雁,他们看中的是朱彦夫自强不息、克己奉公的精神。

张家泉村是个缺水村,每逢干旱,老百姓连吃水都很困难。一句顺口溜道出了这个村的困境:“有女不嫁张家村,挑水跑到西山根。去时穿双绣花鞋,回来磨破脚后跟。”解困必须有水。为此,朱彦夫心急火燎。他走山串沟,终于发现村西南半山腰有一股细泉水。

打井开始了,老朱几乎天天都在工地上。有一天下了大雪,他说:“今天太冷了,打斤酒给下井的人喝,让他们暖暖身子。”他照顾别人的身子,却忘了自己的身子。井打到深处,他顺着斜坡来到井下,查水情,看进度。由于坡陡,腿部扭动幅度大、力度强,截肢处被假肢磨得钻心地痛,渐渐地由痛变麻。他想卸下假肢轻松一会,便躲在一旁,使劲用牙咬,用残臂砸,往地上磕,可假肢怎么也卸不开。见此情景,有人急忙跑过去帮忙,才发现寒冰已把他的假肢和伤腿冻结在一起了。

人们再也忍不住了,一位老人抱住朱彦夫哭着说:“你回家吧,由我们来回跑腿,给你说说情况,你在炕头上指挥就行了。”朱彦夫诙谐地笑笑说:“要是两节腿真的长到一块,我还求之不得呢。”人们脱下棉衣轻轻地捂在他的腿上,不由分说把他背回家去。然而,第二天,老朱又出现在井场上。

经过一个冬天的苦干,一口深6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望着地下水咕嘟咕嘟往上冒,人们奔走相告:“咱张家泉村有奔头了。”

第二口、第三口井也打成了。朱彦夫又带领群众把3条大沟用石头砌起来,涵涧泄洪,上面铺土,造出良田100多亩。接着,架电、植树、造林的工程又上了马。五六十年代,张家泉村周围近千亩山地大都光秃秃,如今模样大变,山头是水保林,山腰是花椒和苹果林,地边是桑树,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现在,这里已发展成为沂源县的花椒集散地,每年全县外销花椒150多万公斤,张家泉村一个村就占了1/3。

朱彦夫抓生产不遗余力,对精神文明建设也始终抓得很紧,建小学、办夜校。在乡里,张家泉村现在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乡亲们说,如果没有朱彦夫的大公无私、带头苦干,就不会有张家泉村的今天。

123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