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刘粹刚的故事
1.为报国投考军校
1913年,刘粹刚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金家屯一个富庶小康之家。刘粹刚幼时在当地的小学读书,因学习刻苦,天资聪敏,高小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校址在沈阳市的辽宁省立第一工科学校。他在第一工科读书期间,时值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紧侵略中国,威胁要挟主持东北军政事务的张学良,不断在东北制造事端。刘粹刚少年心胜,有报国之志,决心走“工业救国”之路,把积弱贫困的中国改造成为富强昌盛的国家。他在第一工科经常挑灯夜读,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他的“工业救国”的幻想破灭了,学校紧张而宁静的学习生活被日本帝国主义扼杀了。
“九·一八”事变时,刘粹刚正在第一工科读书,他耳闻目睹了日本侵略军在沈阳残害同胞、为非作歹的野蛮行径。偌大的沈阳城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群,教师和学生们四散奔逃,书读不成了,刘粹刚被迫返回家乡。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日本侵略军就侵占了沈阳以北的铁岭、昌图、长春等地。在昌图,日军用刺刀逼迫当地官吏士绅成立伪“维持会”,日军还在昌图设立兵营,驻扎军队,他们到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激起了刘粹刚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在敌人的刺刀面前,他手无寸铁,无力反抗。家乡沦亡,山河破碎,使他在精神上陷入极大的悲愤之中。刘粹刚他苦苦地思索着,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中国,走“工业救国”这条路是行不通的,要报仇雪恨,赶走侵略者,非拿起刀枪不可!他突然想起在沈阳第一工科读书时,即1930年2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身是黄埔学校)曾来沈阳招生,如今要投笔从戎,何不报考这所军校?主意已定,他辞别了可爱的家乡和亲人,毅然抱着满腔热血和悲愤,乘火车流亡到北平,再由北平南下到南京,时值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招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该校第九期步兵科,当上了中央军校的入伍生,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学习,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刘粹刚在南京中央军校,首先接受入伍生训练,整天摸爬滚打,一改书生之气,练就了健康强壮的体魄,顺利地通过了艰苦的入伍生训练。尔后是学科训练,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优秀。
1932年12月,刘粹刚又考入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1934年12月航校毕业,初任国民党空军驱逐第一大队准尉见习官。此后的几年中,他由准尉见习官转迁少尉飞行队员,再迁中尉分队长。1937年递升为第5航空驱逐大队第24队上尉本级队长,率队驻防南昌。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参谋本部即拟订了在上海附近作战的计划。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其在江浙沪宁的统治地位,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之下,不得不采取比较积极的抗日行动,在上海、苏州、嘉定一线调集了大批军队。8月3日,第5航空驱逐大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奉命调驻扬州。翌日,全队离开南昌,秘密飞抵扬州。
8月11日,淞沪战事开始时,刘粹刚从扬州寄回一封近似“遗嘱”的家信,信中说:“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我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们是生在现代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你应当创造新的生命,改造环境,我只希望你永远记住在人生旅途上遇着过我这么个人,我们为公理而战争,我们为生存而奋斗,我们会胜利的……”
温柔贤惠的妻子许希麟十分理解丈夫所肩负的使命和炽热的报国之心,给他寄去了一封热情鼓励和体贴入微的信:“万勿因我之思念你而有所分心。否则,麟实为国家之罪人矣。我们不要骄,不要馁,所要的只是一副健全的体格,一颗坚定、忍耐、精细的心。每次上机,要亲自检查一番,太信赖人是不妥当的。同时,自己头脑要清醒,随时准备打击侵略的敌人。家里有我照料,万不要惦念。现在你已交给了国家,我不应再以私事来扰乱你为国御侮的心。粹刚,现在不是我们的时候,诚如你所说,我们的时候是在杀退了侵略者,恢复了河山,我中华民族永存于世界的那一天。那时候我们的小家庭将充满了幸福,我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
8月13日夜,第5航空大队最早接到国民党蒋介石给空军下达的抗战命令。这天深夜,第5航空大队第24驱逐机队中尉分队长王倬按例值夜班。11点半钟了,天阴沉沉的,还下着雨。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他急忙抓起听筒,耳机里传来一阵口气很硬的质问声,听起来还挺耳熟:“你是谁呀?”“我是24队中尉分队长王倬!”耳机里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我是委员长。现在,我命令你们5大队立即准备作战!行政院的机要秘书、汉奸黄浚,把我封锁长江的消息泄露给日本人,日本在长江上的50艘兵舰现在正向东逃走。你给我派18架飞机,明天拂晓以前给我追击轰炸,全部给我消灭它!进了黄浦江不许炸。你给我复述一遍!”王倬一开始就听出是蒋介石的声音,因为这个委员长又是中央航校的校长,曾多次到航校“训话”,并多次“检阅”空军,他作为航校的三期生和空军的分队长,不用说是很熟悉蒋介石的声音了。王倬对着话筒一字不漏地复述完毕,立即执行这道命令去了。
王倬向大队长丁继徐报告了蒋介石的命令,随着一阵警哨响过,全大队人马都起床了,明确战斗任务之后,刘粹刚和大家都乐坏了。从“9·18”到“8·13”,足足等了6年,今天第1次接到抗战命令,谁还能睡着觉?全大队分头开始起飞前的准备工作,有的搬炸弹,有的挂炸弹,有的装子弹,有的开车搞温度,全大队奉命进入战斗状态。当时,5大队有40架飞机,除原有30架霍克三式驱逐机外,另增派来10架霍克二式飞机。后者比较陈旧,战斗力不强,速度也慢,起飞后不能收回起落架,由原广东空军的飞行员驾驶。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大队长挑选了18架霍克三式驱逐机,其余飞机待命出发,任务是保卫机场,防止敌机空袭或执行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