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见张之洞
清朝光绪年间,博学年轻的梁启超路经武昌,遵老师康有为嘱,去拜访湖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张之洞见梁启超的拜帖署款是“愚弟梁启超顿首拜”字样,大为不悦。心想:一介青年学子,竟与老夫称兄道弟,实乃狂妄无礼。本不拟接见,因携来康有为书札,只好传见。但决定考他一考,煞一煞他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傲气。一见面,张之洞也不叫看座,铁着脸哼出一上联: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梁启超见他如此自大,亦无敬意,昂首对道: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张之洞一惊,心想:这青年人倒有些才学和志气,我有心再考他一考。于是,又进一步以势唬人地抛出一上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此联出得乖巧:从字面上看,长江为“江、河、淮、汉”四大河之首;夏季列“春、夏、秋、冬”四季之二。“江夏”即“武昌”,是湖广总督首府所在地。现在我驻在这“江夏”之地,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呢?意思是说:我是驻守在江夏,统管华中半壁河山的封疆大臣,又是“江左学者”,现你我二人在此,谁大谁小,谁强谁弱呢?真是咄咄逼人,不可一世。
谁知梁启超面对这泰山压顶之势,方寸不乱,随即从容地以“儒、释、道”三教和“天、地、人”三方对出下联: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下联对得绝妙:论三教,儒教在前;论三才,人应居后。我这个儒教之人,就不居前也不居后吧。
真是既针锋相对,又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张之洞听后心悦诚服,当即以礼相待。
【博闻馆】张之洞“夜猫子”熬死幕僚
在生活中,张之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说他奇特,是指他有一些奇异的怪癖。张之洞升任山西巡抚后,每天凌晨一点半起床,凌晨三点办公,早上七点接见下级官员。山西的政务太繁杂了,他必须这么干。但在以往,他的作息时间却是另外一种怪象:每天下午两点入睡,晚上十点起床办公。幕僚或下属有事,一般都在半夜前来谒见,谒见不了的,就要等到第二天早上。
张之洞为什么这么作息呢?因为他是个十足的夜猫子,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他特别兴奋的时候,浑身上下都特别精神。在晚上,他要是和一个人谈得高兴,就会谈一整夜,从不在乎别人困不困。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这样的高级属官,一般都选在上午谒见他。这个时候,别人很精神,他却犯困。常常是属官一边向他汇报工作,他一边趴在办公桌上打盹。属官无奈又无语,只好坐在大厅里等,这一等便是好几小时,直等到他醒来。会见客人时,他也是这样,只要他困了,就不管客人的话有没有说完,而只顾自己呼呼大睡。客人不好打搅他,只好默然退出,改天再约。
晚清重臣张之洞官服像
个别体弱多病的人竟然被他耗没了命。清流名将黄体芳的儿子黄绍箕是张之洞的门生,也是他的侄女婿。黄绍箕后来做了张之洞的幕僚,张之洞非常器重他,最喜欢在晚上找他聊天,一聊就是一整夜。黄绍箕体弱多病,根本熬不了夜。熬来熬去,他一病不起,最后眼睛一闭不睁,死时年仅54岁。
张之洞对此却毫无意识,他是喜欢怎样就怎样。在张之洞看来,世间万物万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正是有这样的认识,张之洞才把辜鸿铭这个怪杰当做掌中宝,一掌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