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联故事」蜘蛛虽巧不如蚕

「中华对联故事」蜘蛛虽巧不如蚕

蜘蛛虽巧不如蚕

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禹偁(chēng)是一位非常聪明又有才气的人,他六岁就能作诗,七岁时就能作文章,人们都称他为神童。有一次,有位叫毕文简的官员询问他的家境,知道他父母靠磨面为生,于是让他以磨作诗。王禹偁随即吟道:

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

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

诗中的“心”,指磨盘的中心;“眼”,指磨盘上用来灌磨料的窟窿。诗句的意思是:只要磨盘安得正,不怕眼下磨得慢;如若有人稍使劲,磨盘自能不停转。这诗一语双关,“心”“眼”二字不但咏磨盘,也与人息息相关。毕文简听了,惊奇得不得了,心里还真佩服小家伙有志气。他知道王禹偁家里穷,读书困难大,想“得人轻借力”,自己一定得帮小家伙这个忙。他就让王禹偁跟自己的孩子一块儿到私塾里去念书了。

有一天,当地的太守(地方大官)请客吃饭,毕文简也去了。宾朋欢聚一堂,十分热闹,宴席上,众宾客饮酒赋诗,高谈阔论,太守很开心,就出了一副上联让众人来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出句之后,众位宾客都开始跃跃试对,人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着,可是,过了好半天,也没有人能对出来。这副上联的确出得很妙,不太好对。这上联说:鹦鹉纵巧舌如簧,但终究是一只拾人牙慧的小鸟,而成不了飞上梧桐的凤凰。这两者之间有种鲜明而合理的对比性。更巧妙的是,这句中的“鹦鹉”、“凤(鳳)”都含有部首“鸟”。

所以,有几个“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酸溜溜的秀才,虽然对出了句子,但太守听了,都摇着头否定了。他环视着众宾客,期望有人能对出令他满意的句子来。然而那些平时自命清高的宾客们却始终想不出好对子来,令太守很失望。在座的毕文简也未想出好的下联。回家后他就将上联写于屏风上。王禹偁见后,在出句下面用笔写道:

蜘蛛虽巧不如蚕

毕文简见了后,十分惊奇。这对句中涉及的两种动物“蜘蛛”、“蚕”都为“虫”部,和上联的两种动物的“鸟”部相对应,形式上堪称完美。更令人叫绝的是:这对句告诉人们蜘蛛虽能吐丝,但是也只能织出供自己捕虫果腹的小网,怎及同样吐丝,可以织出美丽丝绸的蚕呢?它和上联真是珠联璧合,启发人们:不要仅仅追求外表漂亮,更应注重内在修养。文简不由赞叹道:“真是栋梁之才啊。”以后他就称呼王禹偁为“小友”,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可见,对句不但能考验应对者的文字功底与才思,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应对者的性情和胸襟呢!

【博闻馆】古代的学堂——私塾

故事里说到毕文简让王禹偁和自己的孩子一块儿到私塾里去念书,古代私塾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原来私塾是古时候私人所办的学校,大多由读书人、秀才等私人开办。私塾的学生多数是六岁时候开始入学。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老师)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的有二十余人,少的只有几个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文化水平等,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私塾的教材主要有“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学好了以上的内容以后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私塾的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学习中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中华对联故事」蜘蛛虽巧不如蚕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曾提到,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