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语故事」秋后问斩的由来(附意思、造句)

「中国俗语故事」秋后问斩的由来(附意思、造句)

秋后问斩的由来

中国古代讲究秋冬行刑,即凡被判处死罪的人,立春时不能执行,必须等到秋后才能处决,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以外。汉代以后,这一习俗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秋冬行刑制度最早起源于周朝。《周礼·秋官》要求行刑必须选择适合的日期。同时,《礼记·月令》确定了最理想的刑杀时间:孟秋、仲秋、季秋三月。这三个月分别为农历七、八、九月。七月,是一年之中开始刑杀的月份,不得有丝毫的懈怠;八月,可以大兴杀戮,但刑杀必须适当,违法曲断或有理不申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九月是杀戮扫尾的月份,要求司法官吏不得遗漏应该刑杀之囚犯。

古时候,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秋季对应五行中的“金”,金的本性冰冷,同时秋季除金旺、水相外,土休、火囚、木死。从五行中讲这时生命沉寂,一年四季中生命力最低,而且金代表砍伐的工具,是破坏的代表。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而且秋冬断狱、行刑不误农时。汉武帝时,以儒学大师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理论成为当时政治和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董仲舒有一套“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反天意,会招致灾祸,受到上天惩罚。“秋冬行刑”便被载入典籍,成为一项法令而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灭亡。

秋后问斩的意思

古代的犯人们都要在秋天的时候处斩,因为秋天比较萧瑟,适合处斩大奸大恶之人。

秋后问斩造句

1.斩立决应该是不会的,秋后问斩也不太可能,我估摸着,很可能是充*或者流放。

​2.古人长以秋后问斩?和解?此乃遵天行伐,秋者万物终结,落叶而归根之时,故能行兵征伐而得天时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24567890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打开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kekeketangcom】,发送【101】获取验证码,输入获取到的验证码即可解锁复制功能,解锁之后可复制网站任意一篇文章,验证码每月更新一次。
提交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